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教学思考

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探析

吴阳红

在信息化与全球化交织的当代语境下,汉语言文学教育正面临传统范式与时代需求的深层碰撞。随着数字技术重构知识传播形态,社会需求转向复合型人文素养,汉语言文学教学亟待改变“单向讲授”,探索以数字化赋能、跨学科融合、实践导向为支点的创新路径。这不仅是对语言文学教育本质的回归,更是培育适应时代变革的“大语文”人才的重要突破口。

创新文化育人理念,构建“语言—文学—文化”的三维贯通体系。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应突破传统学科界限,以经典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在剖析文本语言特色的过程中,挖掘背后的文学创作手法与文化内涵。如在讲授唐诗时,教师要在剖析字词运用、韵律规则等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入探究诗歌中展现的唐代社会风俗、价值观念和文人精神,让学生从语言现象中探寻文化根源。另一方面,需整合教学内容,开发主题式教学模块。围绕各类文化主题,选取不同时代的语言材料、文学作品,构建系统性的教学单元。以“家国情怀”主题为例,可通过串联《诗经》中的征夫诗、杜甫的家国诗篇、近现代的爱国散文等,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体悟不同时期语言表达与文学创作对同一文化主题的阐释,助力学生实现从语言认知到文学内化再到文化深耕的跨越。

创新数智融合路径,打造“虚实共生”的沉浸式教学场景。一方面,引入数字信息与虚拟现实技术,将抽象的文学意境转化为可感知的虚拟场景。如在讲解《红楼梦》大观园场景时,以技术复原书中亭台楼阁、园林景致,让学生亲身感受书中人物的生活空间,体会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环境氛围与文化意象。另一方面,搭建智慧教学平台,将海量的文学经典文本、名家解读视频、文化纪录片等资源收录其中,便于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开展个性化学习。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智能答疑、学习进度跟踪与分析,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学习建议,并且通过分析学生在平台上的阅读时长、答题情况等数据,辅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与兴趣点,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向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创新产学研机制,培育“创作—传播—应用”的全链条人才。一方面,要深化校企合作,与出版机构、文化传媒公司、互联网平台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可邀请行业专家走进课堂,开设如新媒体文案创作、影视剧本改编等实践课程,分享行业前沿动态与实战经验;同时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其在项目实操中强化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创作与传播的能力。另一方面,以产学研一体化实践项目推动人才孵化平台的构建。通过举办文学创作大赛、文化创意设计比赛等活动,整合学校、企业、社会资源,挖掘优秀人才,并为创作者提供项目孵化、版权保护、商业推广等服务,形成人才培养、作品产出、市场应用的良性循环,打造从创作到应用的完整闭环。

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应借助理念重塑、数智融合、产学研联动等手段,推动教学从单一知识传授向文化浸润转变。通过创新路径相互赋能,催生出充满活力的教学新生态,让汉语言文学教育迸发出强劲生命力,培育出兼具文化底蕴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 报头

  • 民族传统体育融入现代体育教学的路径探索

  • 基于AI技术的网络虚拟自习室培养医疗人才路径研究

  • 当代“楼兰”文化语义的变迁

  • 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探析

  •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