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
“楼兰”词语的运用,在中国文化史上源远流长,延绵至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等,至今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文佳句。然而随着历史进程的演进,当今“楼兰”文化语义的运用,相比历史上已经发生了较大转变。
“楼兰”文化语义的古今变迁
“楼兰”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史书《史记·匈奴列传》中,其本义是我国古代西域的一个地名或城邦小国(楼兰),后来该词与傅介子斩楼兰的历史事件紧密相连后,随着各种文史典籍的不断记录转述,逐渐衍生出文化语义,进而经由历代文人志士的传承与运用,其文化语义愈加丰富多样。总体来说,古代“楼兰”文化语义主要表现为“边塞、异域”“去边塞、异域杀敌”“杀敌建功封侯”和“杀敌报国、报君恩”等基本语义范式。而今天,“楼兰”文化语义则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也有极少量作品中的“楼兰”貌似呈现“斩杀外敌”之意,如“空负龙泉剑,不得斩楼兰”(范正明《访沅陵凤凰山(五古)》),但实则往往为今人咏史咏怀之作。或用“楼兰”反映我国西部建设,如胡若嘏的《别楼兰》诗——“问余兴趣缘由,贪看红魔壮观。今日灞桥折柳,何日再访楼兰。”不论何种情形,当代“楼兰”词语运用多与战事无关,其大部分文化语义指向“神秘远方”“浪漫爱情”等方面。
当代“楼兰”文化语义变迁的原因
国家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民族认同感空前高涨,再加上“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的引导,我国各民族真正构建了互助友爱、和谐共生的民族关系,彻底结束了历史上久而未决的民族纠纷问题,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新时代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心愿。因此,该时期“楼兰”诗文再也没有史上那种剑拔弩张的冲突气息,更普遍热衷用“楼兰”词语表现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的新气象,反映当下国人日常生活和情感诉求。如《坎坷之旅 誓破楼兰》讲述的是1988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足球队大胜日本队的故事;又如哲中的小说《楼兰奇缘》描绘法国女子楼兰探险所遇到的浪漫爱情故事等。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楼兰”成为文人笔下的诗和远方,承载着和平年代下民众的美好愿望和浪漫想象,也记录着新时代人们克服西部困难、建设新中国的进取精神,从而使当代“楼兰”诗文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风貌,其文化语义也与历史上大相径庭。
楼兰考古活动的重大影响。史上楼兰古国所属的西域因距中原甚远,中原人非战争、流放等缘故鲜有至者,加之本身就是多元文化汇合区域,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皆与中原有别,长期以来,人们对之早已形成了“异域”“远方”等地理认知。而随着楼兰古城的湮没,相关记载的中断,楼兰成为尘封的记忆。近现代以来,几次大型的楼兰考古活动打破了这个沉睡千年的古老文明,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外西域探险经历和我国80年代的楼兰考古活动曾引发全世界轰动,楼兰古城再现世间,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前来一探究竟。这些来此探访的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返回后将他们的所见所闻付诸各种艺术创作实践。在他们的作品中,楼兰古国消失千年之谜、造访楼兰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惊奇诡异的经历和瑰丽壮观的风景等,都成为他们魂牵梦绕且着力表现的内容,而楼兰作为“神秘远方”的意象,也随着他们这些作品的传播愈发强化了。
至于“楼兰”文化语义与“浪漫爱情”关联,更与考古中的“楼兰美女”直接相关。“楼兰美女”作为考古探险中的重大发现惊艳世界,中外相关人员都曾对之动情地介绍,如“脸面清秀,鼻梁尖高,眼睛深凹,毛发、皮肤、指甲都保存完好,甚至连长长的睫毛都清晰可见……”(“楼兰美女”古墓发现者之一穆舜英),世界各大媒体报刊也对此竞相转载。随着“楼兰美女”远赴海外展出,“楼兰热”步步高涨,愈发激起世人的无限遐想。人们纷纷围绕“楼兰美女”开启了各种诗情画意般的浪漫式演绎,大量与之有关的爱情主题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然,在此过程中,楼兰考古中的其他出土文物和相关文献记载也对“楼兰”词语与“浪漫爱情”的关联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晋书·张骏传》载,“至骏,境内渐平。……鄯善王元孟献女,号曰美人,立宾遐观以处之”。意为鄯善王献出楼兰美女平息了战争。《魏书·祖渠传》也有克什米尔高僧昙无谶被楼兰公主曼头陀琳迷倒而破了佛教清规戒律的记载等,这无形给世人留下楼兰自古出美女的印象。另外一封出自罗布泊地区的情书,据林梅村考证,是一羌女写给一位或许最终折戟沉沙的戍边战士,她的恋人到前线打仗,一去数年不还。“羌女曰:取别之后,便尔西迈。相见无缘,书问疏简,每念兹对,不舍心怀,情用劳结。仓卒复致消息,不能别有书裁,因数字值信复表。”古老的情话寥寥百字,质朴且凝练,雅致而情深,在荒芜的沙漠中历经千年仍如此美轮美奂、真切动人。这些与楼兰相关的记载和文物,自然容易激发起人们对“楼兰美女”“浪漫爱情”方面的联想。
总之,“楼兰”词语的运用,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该词从一个地名最后衍生成具有丰富文化语义的中华文化意象,在跨时空的旅行里历经古今文化语义的重大变迁后仍保持着备受追捧的热度,这种历久弥新的魅力,充分彰显出它在历史长河中旺盛的生命力,更显示出背后历史文化环境、国家民族关系、人文心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这一研究对今天我们研究中华文化交融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