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加强创新促工业遗产焕发生机

苑广阔

在济南老机床厂的厂房里,咖啡香气与金属锈味交织;北京首钢园的炼钢炉旁,艺术展览与工业记忆碰撞……当冷硬的钢铁中“生长”出文化的气息,工业遗产的活化正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命题。然而,尽管工业遗址改造如火如荼,真正“出圈”的案例仍属少数,许多工业旅游地仍陷于“存在但不为人知”的困境。

工业遗产的活化困境,首当其冲的是保护与发展的两难命题。工业遗址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其厂房、设备不仅是冰冷的建筑,更是工业文明的“活化石”。但现实中,不少改造项目陷入过度商业化或保护僵化的极端:要么将老厂房改造成千篇一律的网红打卡地,失去历史韵味;要么因资金匮乏或保护理念滞后,任由遗址荒废。济南第三国棉厂的老建筑仅存残垣,山东酒精总厂旧址湮灭于城市扩张中,这些遗憾警示我们,工业遗产的活化需在历史保护与商业开发间寻找平衡点。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工业旅游的吸引力短板难以突破。与山水名胜的天然景观或文化古迹的深厚底蕴相比,工业遗址的品牌打造更具挑战性。当前许多工业旅游地仅停留在参观生产线、购买衍生品的浅层体验,缺乏互动性、故事性与情感共鸣。对比国外,宝马博物馆通过沉浸式技术展示汽车制造历程,北海道白色恋人巧克力工厂让游客参与制作,这些成功案例启示我们:唯有将工业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叙事,才能激活游客的兴趣与情感价值。

资金与运营的困局同样不容忽视。工业遗址改造需要庞大的修复、设计、运营成本,单一依靠政府或企业难以维系。济南造纸厂虽保存完好,却因缺乏活化资金而闲置;某些转型为文创园的厂区,因运营模式单一而门可罗雀。破解此困局,需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创新运营、社会资本参与的协同发展模式。

实现工业遗产的新生,还需重塑其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工业文明不仅是生产的历史,更是城市精神的缩影。活化项目应深入挖掘遗址背后的工匠精神、技术创新故事,将其转化为城市文化IP。同时,可结合教育、科技等功能,打造工业文化研学基地、科技创新体验中心。例如,德国鲁尔区将工业区改造为涵盖博物馆、艺术中心、科技园的复合体,既传承了工业遗产,又塑造城市新的文化地标。

工业遗产的活化不应是“被动式抢救”,而应是“创造性重生”。唯有以历史保护为根基,以文化创新为灵魂,以多元运营为动力,才能让锈迹斑驳的钢铁厂房焕发新生。当每一处工业遗址都能讲述独特的故事,当游客在其中既能触摸历史又能感受当下,工业遗产才能从锈迹中萌发新芽,在创新中长成参天大树。

  • 科技赋能让红花更红

  • 报脚

  • 报头

  • 善用正风之“镜”

  • 跳出未老先衰怪圈

  • 盘活资源 放大优势

  • 食品安全需全民守护

  • “打公交”折射治理精度

  • 提升服务接住旅居养老大流量

  • 微看点

  • 加强创新促工业遗产焕发生机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