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党 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澜沧县: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归

近年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摸清情况底数、完善教育管理、落实服务举措,健全“234”工作机制,推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从有形向有效转变。

推行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双找机制”,实现对党员基本情况、外出时间、职业、流入地址等“六清楚”。在组织找党员方面,以组织部门牵头,形成“行业部门+乡镇”双线排查矩阵,建立“1+N”信息互联互通机制,通过组织党支部委员、党员干部上门走访、电话核实相结合的方式,全覆盖开展流动党员摸排工作。联动县人社局、县公安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等行业部门结合用工合同签订、流动人口居住管理、执照登记办理等常态化摸排,及时动态向县委组织部报告流动党员摸排情况。在党员找组织方面,设立流动党员咨询窗口、流动党员之家等服务平台,开通咨询热线,让流动党员方便报到,随时“回家”。

“我是退役士兵流动党员,组织关系在贵州省盘州市,澜沧县勐朗镇党委3次找到我,帮助我纳入社区流动党员管理,让我感受到了组织的关心和温暖。”在澜沧县经商的党员牛学祥说。今年以来,澜沧县实现93名“口袋党员”“隐形党员”主动归队。

以“风筝”“赋能”“暖心”三个行动全方位做好流动党员保障工作。“风筝行动”建立“1+1”联系制度,由支部委员负责对接本支部流动党员,每月及时掌握流动党员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赋能行动”引导流动党员线上线下学习,利用流出党员返乡机会进行集中教育培训、优秀党员经验分享等。“暖心行动”则收集流动党员“微心愿”,对建言献策类心愿建立整改台账,对帮扶救助类开展全力帮助。同时,在节庆定期走访慰问流动党员中的困难群体、高龄群体,让流动党员切实感受到“离家不离党,流动不流失”的组织温暖。

澜沧县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分布广、技能多、责任强的优势,鼓励流动党员当好社区情报员、政策宣传员、家乡推荐官和乡村发展引路人。建立“社区+居民”微信群,流动党员可以在微信群反映发现的基层隐患,社区收到信息后及时处理。对于电商行业流动党员,鼓励其利用流量优势开展政策法规宣讲、推介文旅资源、传播民族文化等活动。此外,立足茶叶、咖啡等特色产业与资源优势,吸引一批流入党员投资当地产业,培育一批党员带头致富创业。开展“归雁回引返乡任职”行动,以乡情感召、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创业平台搭建、亲情纽带联系回引一批素质好、能力强的流动党员到村任职。目前,回引166名流动党员回乡发展,其中5人任村党支部书记。

本报记者 高玥 胡梅君 通讯员 何应萍

  • 让老厂房成为文化活力窗口

  • 绿春县:蹚出边疆高中教育突围路

  • 一位“自然村长”的“驻村三部曲”

  • 报头

  • 滇中新区: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 澜沧县: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归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