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燕
在数字化阅读席卷全球的今天,一个看似不合时宜的问题值得深思——乡村还需要实体书籍吗?当多数人都认为纸质阅读已经被手机、电脑和电视取代时,牟定县共和镇中屯村委会的一位退休教师,却用自己的坚守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每当暮色降临,中屯村委会的农家书屋里总会亮起温暖的灯光。十余平方米的空间内,七八个孩子围坐在书桌前,稚嫩的面庞映着书页的微光。书架旁,一位银发老者正在认真整理书籍,书架上的书立马成了正在受阅的士兵,整整齐齐一丝不乱。那些被他抚平的书角,按主题重新归类的册本,无声诉说着守护者的用心。这位老者,就是退休教师习德祚。
习德祚教书育人三十余载,也在书香里氤氲了一辈子,退休后叶落归根回到老家中屯村。闲不住的他,偶然在村委会一隅发现了这处“文化宝藏”——农家书屋,便主动请缨担任书屋管理员。书屋现存图书五千余册,涵盖儿童文学、历史典籍、农业技术等多个门类。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原本闲置的空间,在他的精心管理下,日均接待读者达20余人次,寒暑假期间更是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农家书屋变成了村里的“文化灯塔”,像一艘航船载着孩子们在知识海洋里遨游,习德祚则是那位稳掌舵轮的老船长。
中屯村委会是牟定县的北方门户,与姚安县接壤,距省府昆明200余公里,距州府楚雄50余公里,距牟定县城也有22公里。昆楚大复线高速公路和楚姚公路的穿境而过,解决了中屯交通落后的问题,让一座座村庄变得生机盎然,村间自建楼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拔节。中屯村属于彝汉混居地区,由名字一望可知,这里古时曾是养兵屯田之所,因此汉族聚居村占了三分之二。得益于全县最大饮用水源地中屯水库的滋养,又有普登河在辖区内蜿蜒盘旋,水利条件优越,传统农业种植历来繁盛,人们的生活安逸祥和,故也一直延续了几分耕读传家的风气。
中屯地区尊重文章敬惜字纸的习俗,还有着一段历史佳话。清朝道光年间,中屯杨凹子村杨氏有二子自幼好学,勤奋上进,分别中了文武举人。定远千户所为表彰弟兄俩,赐予“芹藻齐芳”匾额。时逢杨氏家境比较宽裕,为庆贺弟兄俩学有所成,便承头倡议中屯合境的族人捐资,在村子对面修建了“字库”,意欲“敬习字而培风水”。
先人对文字的尊崇,对后人的影响可谓是十分深远。中屯字库建成以后,附近村庄的多数人家便都不敢再亵渎文字,皆备一个字纸箩,将自家的废旧字纸储存于内,到了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的祭祀日,才郑重地将储存的字纸送到字库焚烧。这份对文字的敬畏,或许也正是这处偏僻村庄,纸质阅读能够绵延不衰的文化密码。
“书籍是暗夜里的明灯,但需要有人点亮。”中屯村委会农家书屋的故事证明,当传统阅读遇上合适的“提灯者”,便依然能在数字时代焕发出自己的光彩。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夜幕下,农家书屋的灯光准时亮起,那束透过窗棂的光,照亮的不只是眼前的书页,更是一个村庄的文化守望和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