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世平 谢俊峰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理性的引领,更需要创新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持。因此,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是新征程上加快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基本遵循,也是当前实现我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突破瓶颈的根本途径。
坚持“两个结合”,加快面向未来的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新征程上,我们应不断加强对“两个结合”的研究和把握,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持续激发理论创造活力。哲学社会科学,它并不是各类知识、信息和数据的简单叠加和汇集,而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的理论体系、规则体系与价值体系,是一套意义阐释和实践指引系统,既彰显时代魅力,又凝聚精神力量,体现着社会文明认知框架下的方法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学深悟透力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繁荣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地分析发展趋势,及时提出前瞻性的对策措施,在实践中为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坚持“问题导向”,探索面向世界的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实践创新。新征程上,一是要加快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提高社会科学成果,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团队、高校、企业的合作,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吸引和支持全球创新要素落地云南。二是研究和解决在深化改革和我省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提出的重大实践问题,是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深入研究我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的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进一步加强关系全局的重大实践和战略问题的研究,紧紧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创新推出一批理论成果,为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三是深刻认识人工智能时代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存在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作为“技术业态”和“工具理性”的人工智能,直接促进了我省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革新,并为该领域的技术革命、空间拓展提供了现实机遇;另一方面,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创新并不完全是人工智能创新,也不能依靠人工智能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必须要意识到数据遮蔽、情感弱化、自我失衡、伦理风险等问题,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动态完善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创新成果。
坚持“云南特色”,推进面向现代化的云南哲学社会科学文化创新。云南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源。关于学科体系建设方面,我们要在民族学、生态学等重点学科上确保优势突出,在生态经济学、区域国别学、动植物保护、茶学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濒危语言(方言)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历史研究、特色地域文化研究、传统文献和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冷门学科实现从小众化学科到大众化传播的转变,做强区域特色学科、夯实传统优势学科、扶持特需弱势学科、发展生态新兴学科。关于学术体系建设方面,要创新学术理论体系、学术研究组织体系、学术平台支撑体系、学术评价考核体系等,增强云南学术研究的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竞争力,探索建设和完善科学规范的云南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拓展学科内涵,创新研究方法、技术和手段。关于话语体系建设方面,要推进政治话语学理化、学术话语大众化、中国话语国际化,建立健全云南地区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培养一批善于传播中国思想、讲好中国故事的骨干人才。
[作者分别系昆明文理学院教授、讲师;本文系2024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社会智库项目“新时代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HZK202432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