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思政讲堂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

刘翠萍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大思政课”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旨在通过协同育人的体系构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不仅能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还有利于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有效提高“大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

深耕课程主渠道,构建融入式教学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不仅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筑牢文化自信根基,还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文化厚度,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深耕课程主渠道,一方面,要优化课程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思想观点和价值内涵与思政课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可以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思政课程体系。例如,教师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课程时,可增设“传统文化与近代救亡图存”的专题章节,引导学生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在民族觉醒中的作用;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道路选择的影响,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开发特色选修课程。立足地域资源特点和学校发展状况,开设通识选修课,如“国学经典导读”“非遗陶瓷传承”等,使学生掌握科学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将课程纳入学分体系,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拓展实践大课堂,深化体验式文化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推动其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可以实践为桥梁,通过沉浸式体验,推动学生从“书本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优秀文化践行者”。首先,加强各方合作,拓展文化育人空间。高校应积极与当地博物馆、文化馆、非遗工坊等开展合作,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共同打造校外实践基地,为沉浸式教学创造机会和平台。其次,要充分整合校园资源。高校可立足自身发展现状,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开设武术、书法、茶艺、戏曲等传统文化体验项目,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多样化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举办丰富多彩的竞赛和表演。高校可定期举办中华诗词大会,在校园内形成竞相学习唐诗宋词的良好氛围。

培养融合型师资,提升文化育人能力。教师是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力量,其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育人成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思政教育理论知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融合教学能力。加强融合型师资培养,一要定期开展培训,夯实文化基础。高校可以定期组织相关培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开设专题讲座,鼓励教师参与,通过介绍解读经典古籍文献、梳理讲解文化历史发展脉络,有效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二要加强教学方法培训,使教师掌握新型教学方法。成立教学工作坊,帮助教师掌握情景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助力教师掌握现代科技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三要建立交流分享平台,为传统文化融入提供帮助与支持。通过举办跨学科教研活动、文化沙龙等形式,鼓励教师交流学术心得、研究教学难点、制定教学策略、分享成功经验,推动协同育人工作常态化开展。

[作者单位: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安徽省2024年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高校‘对话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sztsjh-2024-13-28)的研究成果]

  • 报头

  • AI赋能高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 坚持系统思维 推进乡村振兴

  • 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教育智能化转型优化研究

  •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

  •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逻辑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