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军
新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层出不穷,深刻影响和重构着社会运行的逻辑。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数字技术在重塑信息传播和知识获取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青年一代的认知习惯与价值取向。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教育教学规律与科学技术特性的有机融合,是思想价值引领与时代发展需求的同频共振。深入探究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逻辑,不仅有利于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也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进步,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数字技术为高校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为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针对线上教学,可充分发挥在线课程的平台作用,如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等,由教师整理上传优质思政课程教学视频、电子教材、学习资料等,并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度,通过在线观看教学视频、线上交流讨论等,完成在线作业和测试。针对线下教学,可发挥课堂作用,教师就学生在线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难点等进行讲解分析并组织开展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可通过虚拟现实将思政教育相关历史事件和场景还原并复刻到课堂中。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让学生通过佩戴VR设备“穿越”时空,亲眼见证革命战争硝烟四起的景象,亲身感受“五四运动”积极昂扬的精神,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数字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对外传播能力,为高校思政教学资源整合与内容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不仅能够打破资源壁垒,实现资源跨区域共享,还能对教学内容进行高效筛选与精准推送。利用数字技术整合教学资源,首先需要搭建统一平台。高校可以联合教育机构、相关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搭建集资源存储、管理、检索、共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思政教学资源平台,充分整合校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并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师生查找使用。其次,要开发特色数字资源库。对地区红色革命遗址、革命文物、革命故事等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利用高清摄影、3D建模技术等对实体资源进行数字化保存,建立红色文化资源库。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搜集整理国内外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邀请领域内专家学者结合思政理论,对热点事件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并制作成专题视频、图文报道,建立时事热点资源库。广泛收集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课堂教学案例、社会实践案例、学生成长案例等,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并进行分类整理、深度加工、分析点评,将其融入思政教学中,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运用。此外,还要促进资源共建和共享,建立激励机制,推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教学资源建设,鼓励教师上传自制的优秀课件、教学设计等资源;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调研成果等,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提高校内外资源的利用效率。
优化教学评价,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传统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在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需要构建科学、全面、动态的教学评价体系。其一,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在知识掌握维度,可利用在线测试、作业完成情况、课堂问答情况等多个数据,评估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在学习过程维度,可分析学生线上学习时长、资源浏览记录等,考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实践能力维度,通过分析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志愿服务记录等,评价学生的实践行动能力;在情感态度维度,利用社交媒体数据分析、主题发言内容等,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需求。其二,创新评价方式与工具。引入过程性评价,通过开发线上学习日志、建立电子档案袋等方式,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生成学生的成长过程;建立可视化的评价报告,利用图表、雷达图等多种形式,将评价结果立体化、可视化呈现,直观展示学生优势,分析学生不足,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评价数据真实可靠、不可篡改,提高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其三,打造智能化评价分析平台。发挥线上学习管理系统、在线教学平台、校园一卡通等渠道作用,全面收集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为每个学生生成学习画像,精准推送学习内容。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逻辑,是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推动教学模式智慧转型,深度激发学生兴趣;系统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筑牢思政教育基础;全面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科学重构评价模型,多条路径共同发力,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价值引领为根本,让思政教育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作者单位:荆楚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