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屏边苗族自治县玉屏镇,群山叠翠、绿意盎然。走进大垇腰红托竹荪种植基地,湿润的林间弥漫着泥土与菌香交织的芬芳,一簇簇鸡蛋大小的红托竹荪从土中探出头来,圆润饱满、色泽鲜亮。基地里,工人穿梭在竹林间,小心翼翼地拨开松叶,将成熟的竹荪连根采下。这是玉屏镇以党组织领办公司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带动群众持续增收的生动缩影。
“之前这片山林处于闲置状态,群众只能等伐木出售后才能有收入。现在好了,村里的公司把闲置资源盘活了,周边老百姓都可以来这里打工,每天120元,还能学习林下食用菌种植技术,一举两得。”正在采竹荪的村民杨忠祥笑呵呵地说。
杨忠祥口中的公司,是由玉屏镇党委牵头、17个村社区党总支具体负责组织成立的乾宇创兴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村党组织全程参与菌包采购、栽种、售卖等工作管理,镇党委协调农业部门、菌包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并对接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从而建立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逐步形成示范引领、跨村联动、联农带农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玉屏镇党委聚焦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针对山区林地资源丰富但产业散、群众增收难等问题,创新推行“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由镇党委组织牵头,整合村集体闲置山场、村民零散林地,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把“沉睡”的林地资源转化为群众增收的“活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目前,除在大垇腰发展种植35亩食用菌外,该镇还在新荣、前进等村均有种植,种植食用菌类有红托竹荪、榆黄菇、虎掌菌等。
“发展产业,党组织必须冲在最前面。”玉屏镇党委书记保宇鹏介绍,为选准产业方向,镇党委多次组织党员干部赴外地考察,结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在成功种植榆黄菇、虎掌菌等基础上,于今年4月在大垇腰选择红托竹荪这一耐阴、易管理、收益稳的林下种植品种。目前,红托竹荪已进入采摘售卖期,按照市场价格新鲜竹荪每公斤可卖110元,每亩可采400至500公斤新鲜竹荪,收入可达4万至5万元。
群众还可通过在基地务工增加收入。“我从家到基地只有几十米远,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还不耽误照顾小孙子,这样的工作太好了。”对于在食用菌基地的工作,52岁的村民杨兰芬很是满意。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资源闲置”到“资源变现”,玉屏镇正以党组织领办公司为纽带,让林下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让群众在产业链上共享发展红利。“我们将继续深化党组织领办公司模式,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配套建设食用菌加工车间,开发即食菌、菌干等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更多群众在党建引领的产业发展中腰包更鼓、笑容更甜。”保宇鹏说。
本报记者 饶勇 通讯员 孙开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