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个旧市宝华街道——

桩桩小事 温暖日常

居民在宝华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内阅读。 本报通讯员 赵乐乐 马文宏 摄

“我家附近化粪池污水溢出来了,实在难闻!”近日,个旧市宝华街道居民周玉琯站在楼下眉头紧锁。问题上报后不到24小时,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工作人员便带着工具出现在现场,动手清淤疏通。“解决问题很及时!反映的问题都有回音。”眼看着问题迅速被化解,周玉琯感慨连连。

这是宝华街道着力解决民生诉求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分别到13个社区,以“院坝会”“板凳恳谈会”等形式,与居民面对面交流,精准对接居民需求,累计收集到老旧小区改造、停车位不足、养老设施不完善等各类急难愁盼意见建议180余件。“对于收集到的问题,我们建立台账,分类施策,逐项攻坚,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记录、事事有人管。”宝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江娴介绍,已有163件意见建议得到有效解决。

服务居民不仅在于解决难题,也在于为居民打造便利与温暖的日常空间。去年9月,宝华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设置了便民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人大代表活动室等功能室,以“一室多用”“智慧化视听展示”“便民化温馨服务”等方式合理布局。居民张大兴退休后几乎每天都来这里看书读报,了解最新政策,再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和邻居。“党群服务中心就像我退休后的‘充电站’。”张大兴坦言,这里不仅是学习园地,更是发挥余热的桥梁。

针对部分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社区幸福食堂提供暖心方案。居民姚金和是这里的常客,“我中午和晚上都来这里打饭,菜品多,价格也便宜,老年人只要8元就能吃上两荤两素。”宝华街道还积极联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老年大学等资源,组建“银发伙伴”“护苗筑梦”等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上门服务等暖心行动。

为满足居民多元化的就业需求,宝华街道创新推出“零工市场+技能培训”模式,通过精准匹配零工市场和就业人群的实际需求,开展“菜单式”技能培训,为居民打造“家门口的孵化站”。“这种模式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还提升了就业技能,让更多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江娴说。

如今,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正悄然改变着宝华街道居民的日常生活。“街道将继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更多有温度、有力度的举措,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江娴表示。

本报记者 饶勇 通讯员 赵乐乐

  • 精准滴灌引才留才

  • 桩桩小事 温暖日常

  • 温馨家园 共建共享

  • “文汇家”里幸福满满

  • 报头

  • 德宏州织密社会救助网

  • 维西:一针一线绣出民生答卷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