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维西:一针一线绣出民生答卷

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成立40年的时光长卷里,群众衣着的变迁藏着生动的时代注脚。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山装是这片土地上最鲜明的印记。笔挺的线条、规整的立领,成为身份与时代的标配。而田间地头的农民,身上多是打了补丁的粗布衣,一针一线缝补着日子的朴素。那时的维西县民族服装厂,还在用脚踏缝纫机咔嗒作响地赶制衣物,本地裁缝师张俊生回忆:“刚学裁缝时,眼里最多的就是中山装的样式。”

20世纪70年代后,维西县民族服装厂换上了电动缝纫机,针头跑起来快了不少,衣裳的模样也有了变化,虽然服饰样式已在酝酿新的可能,但四开袋的款式依然是主流。“这种经典一直延续到1996年后才慢慢退出舞台。”维西县民族服装厂原厂长罗宁记忆犹新。

20世纪80年代是个明显的分水岭。外地个体商户带着新鲜样式涌入,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维西的衣裳忽然就“活”了——男士们开始穿起利落的夹克衫,女士们的衣柜里多了一字领、小翻领的俏模样,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裙子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后,街上的颜色都亮了几分。”罗宁说起这些,眼里还带着笑意。这位1965年就进厂的老人,看着针线从缝补温饱到勾勒时尚,感触尤深。

在服饰变迁的浪潮中,维西县非遗工坊的探索为民族服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1999年开办工作室时,就想着让傈僳族的花绣走出大山。”李昌平摩挲着一块布料,指尖划过细密的针脚,“我就想把刺绣、织布这些老手艺整合起来,让它们能养活人。”

20多年的深耕,让她见证了传统技艺的“破圈”。“以前绣片只做衣裳,现在能缝在包包、围巾上;以前姑娘们学刺绣是为了打发时间,现在进工坊做活,一个月能挣几千块钱。”如今,该非遗项目工坊间接带动1000余人、直接带动19人就业,涵盖刺绣、缝纫、织布等多个工种,还为康恩家园提供600人次的临时用工。

本报记者 贡秋次仁 张帆 彭少杰

  • 精准滴灌引才留才

  • 桩桩小事 温暖日常

  • 温馨家园 共建共享

  • “文汇家”里幸福满满

  • 报头

  • 德宏州织密社会救助网

  • 维西:一针一线绣出民生答卷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