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思政讲堂

以数智技术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创新发展

李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因此,高校要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当前,数智技术深度融入人类的生产生活,正以革命性力量重塑人类认知图式与实践范式。“大思政课”是实现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系统工程,其发展已与数智化浪潮形成历史性交汇。因此,以数智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创新发展,构建数智化教育新生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时代的适应性变革,更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与话语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丰富数智教学资源,筑牢“大思政课”的资源根基。构建开放、共享、智能的数智教学资源生态,是推动“大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程。第一,建立多元协同的资源整合机制。政府应发挥政策引导与资源统筹作用,建立国家级思政数字资源库,促进优质资源的跨区域、跨校际共享;高校应主动对接社会资源,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合作开发具有行业特色、区域特色、实践特色的思政教学资源;鼓励师生参与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人人皆可为资源建设者”的良好生态。第二,构建全链条的质量保障体系。制定严格的资源准入标准,重点关注思政教育资源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与时代性;引入专家评审与智能审核相结合的双轨机制,既发挥专家的专业判断力,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资源内容进行语义分析;基于资源使用率、用户好评率等指标,建立资源动态淘汰机制。第三,推进智能驱动的资源动态优化。收集浏览记录、停留时间、互动频率等学习行为数据,建立资源热度图谱与知识缺口图谱;基于上述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智能推荐与个性化定制教学资源,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根据社会热点、学术前沿及时调整资源内容,提升教育资源的时效性。

创新数智教学模式,激活“大思政课”的教学活力。数智技术为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升“大思政课”的教学吸引力与感染力。第一,打造虚实融合的沉浸式教学空间。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社会变迁;将虚拟教学空间与现实课堂相结合,学生在虚拟空间中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在现实课堂中交流讨论、接受指导,实现虚实空间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增效。第二,构建智能交互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开发智能教学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与学习计划;实时监测学习状态,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利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技术,提供及时、准确的学习支持。第三,运用项目驱动的协作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借助在线协作平台、项目管理工具等,提高团队协作效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在实践中深化其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提升教师数智素养,锻造“大思政课”的核心力量。教师队伍是“大思政课”建设的直接践行主体,提升教师的数智素养与教学能力是推动数智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一,强化数智教育理念引领。开展专题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引导教师深刻理解数智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深远影响,树牢数智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数智技术不仅是教学手段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育生态的全面变革;同时,引导教师积极探索数智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推动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第二,构建教师能力提升体系。针对教师的数智素养短板,开展数智技术基础知识、教学应用技能、课程开发能力等方面的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利用网络课程等资源,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同时,鼓励教师参与数智化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第三,完善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建立教师数智教学能力认证制度,科学评估发展情况,激励教师持续成长;健全激励机制,对在数智化教学改革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将教师的数智化教学成果纳入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并为教师开展数智化教学提供硬件设施与软件支持。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护航“大思政课”的质量提升。在数智时代,需构建多元化、智能化、过程性的数智教学评价体系,全面监测与精准评价数智技术赋能思政教育的成效。第一,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政府应发挥宏观指导的作用,科学制定评价标准与政策法规;学校应建立健全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常态化监测评价;教师应积极通过自我反思与同行评价等途径,提升教学水平;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其评价意见也应得到充分重视;此外,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价,使教学评价更加客观。第二,开发智能化评价工具。构建教学评价大数据平台,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教师的教学过程数据,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精准评估教学效果;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学生的文本作业、课堂发言等进行情感分析与语义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发展水平。第三,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纳入评价范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步与成长;建立学习过程数字化档案,全面记录学习轨迹与成长历程,并建立反馈机制,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 报头

  • 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绘就云南绿色发展新画卷

  • 以数智技术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创新发展

  • 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大步向前

  • 进一步提升基层党校党性教育质量

  •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