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磊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牵系民生民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对文化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在守正创新中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不断夯实文化根基、增强文化力量。近年来,云南开展国际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向世界讲好美丽中国和七彩云南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了云南力量。
云南文化强省建设的典型范例
云南文化强省建设以文化引领边疆治理的模式,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的典型范例。
在制度创新层面,依托“党委统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治理框架,通过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创立“文化遗产保护红线”制度,破解政府与市场在文化保护中的协同困境,夯实文化治理的制度基础。
在“文化+生态经济”融合领域,元阳梯田将“四素同构”农耕系统转化为“碳汇文化”IP,联动民族医药康养理念形成生态价值转化链;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普洱茶文化溯源体系,带动非遗手工艺品线上销售增长,实现文化保护、生态增值与经济增长的三重效益,探索出生态文化价值转化路径。
在活态传承体系构建中,采用“数字基因库+云端传习所+创新博物馆”的模式,完成非遗全要素数字化采集,通过“云课堂”培育年轻传承人,显著缓解边疆人才断层问题,构建起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传承新范式。
在品牌国际化传播方面,彝族火塘文化升华为国家符号,大理扎染等非遗产品形成广泛的出口网络;澜湄流域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纳入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中老铁路文化专列带动跨境文化贸易增长,推动边疆文化从地域符号向国际治理资源升级。此外,“一部手机游云南”智慧平台整合非遗资源,通过AR导览、元宇宙体验实现文旅服务数字化转型,成为全国智慧旅游标杆;大滇西旅游环线串联多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世界级民族文化旅游带”,推动体验经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昆明区块链文化产业园区创新民族文化符号数字资产转化,构建“文化IP确权—数字交易—衍生开发”的全产业链,实现民族文化从传统形态向数字资产的质变。
云南文化强省建设的“制度创新—生态转化—传承活化—国际辐射”的逻辑链条,既延续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传统,也为全球多民族国家提供文化治理的中国方案,彰显了边疆文化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中的战略价值。
云南文化强省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云南文化强省建设以边疆多民族文化生态为重要内容,构建起服务国家文化安全、区域协同发展与全球文明互鉴的战略体系,为多民族地区现代化治理提供了兼具理论创新性与实践可行性的边疆范式。
在文化层面,云南形成了多民族共享的文化记忆平台,将边疆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防线。通过推动民族文化符号的升华,打造了区域治理的情感纽带,并在与南亚东南亚文明对话中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价值共鸣点,夯实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边疆根基。
在生态领域,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治理理论的深度耦合共生,推动了自然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为全球生态脆弱区提供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范例,彰显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理念的蓬勃生命力。
在经济发展方面,云南打破了资源依赖型的边疆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文化赋能型”经济转型路径,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向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转型,成为推动边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验证了文化软实力在区域经济战略赋能中的有效性。
在社会治理与国际合作方面,通过文化认同促进社会整合,利用跨境民族文化资源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形成了“边疆文化—区域治理—全球认同”的价值传递链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化叙事的范本。这一实践延续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历史传统,将云南从文化传播末端转变为文明互鉴的枢纽,为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提供了战略支点。
在全球多民族国家治理领域,它为中国方案贡献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治理智慧,凸显了文化治理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基础性战略价值。其意义不仅在于激活地域文化的生命力,更在于探索出以文化软实力驱动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特色路径。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本文系云南省社科规划社会智库重点项目“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历程研究”(项目编号:SHZK202421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