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汐牟
文化以铸魂,技术以赋能。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以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领域,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全新路径。如何借力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中内容同质化、体验单一化、情感疏离化等瓶颈,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算法推荐、沉浸体验、情感联结等方面为助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绘制了新的实践图景。
以算法推荐实现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转变。算法推荐系统作为AI赋能教育的重要技术,通过数据驱动的内容适配机制与价值导向的认知框架建构,可以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准化、动态化的教育支持。其逻辑在于将技术理性与教育目标深度融合,根据智能算法的信息分发机制,借助大数据的数据痕迹追踪功能,基于青少年群体的地域分布、文化背景、认知水平等特征,构建多维度用户的“数字画像”;再以多模态知识图谱构建、自适应推荐引擎等多模态知识整合与动态反馈机制,来实现认知精准供给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如云南建立的少数民族古籍数据库,即通过AI标注技术,使纳西族东巴经、彝族十月太阳历等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资源。以算法推荐助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以有效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局限。如针对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分布式内容池实现优质资源的跨时空共享,让东北鄂伦春族的青少年学生实时学习海南黎族的船型屋营造技艺等,以此实现教学资源的供给平衡。当然,在运用算法推荐助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时,需特别警惕信息茧房导致的认知窄化,要以价值理性来主导技术治理,将“五个认同”植入技术设计底层逻辑,并实时修正算法偏见,保证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完整性和原则性。
以沉浸式体验实现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场景化感知与具身认知深化。《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指出:“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强化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努力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智能算法与场景化传播机制的组合,可构建更加多维的教育场景链接方式。生成式人工智能结合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前沿数字技术,通过历史场景复现、文化符号活化和跨时空对话等,可重构青少年的空间感知与历史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孕育,在各族人民共创中华的过程中逐渐生成。通过三维建模、动态仿真和智能交互,可以突破传统二维平面与静态叙事的限制,进而搭建起全景式、沉浸式、交互式的感知场域。广大青少年既可以通过“时空折叠”的方式以旁观视角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轫与形成,也可以在重大历史事件的虚拟参与中感知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趋势。在这一多维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场景中,青少年可以更具象化、立体式、参与性的方式进行强链接性的沉浸式体验,从而形成可感、可知、可触的具身性感受。如在历史场景复现中,通过VR还原文成公主进藏路线,学生可“亲身”体验唐蕃古道的地理艰险与文化交融过程,强化“各民族共创历史”的具身认知。在文化符号活化中,AR技术可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动态叙事。如扫描藏族唐卡触发三维动画,展示《格萨尔史诗》中汉藏工匠合作铸造铠甲的场景,印证“灿烂文化共同创造”。在跨时空对话中,生成式AI驱动的虚拟历史人物,可通过语义理解与学生探讨边疆开发中各民族的协作智慧。
以情感联结助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情唤醒与精神内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要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在与受教育者的交互中营造积极的情感体验。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数智时代人类情感的联结方式,为唤醒“四个与共”的情感体验注入了新的动力,可加速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与铸牢。首先,通过人工智能可以更高效地分享中华民族形成历程中的各民族爱国故事、英雄人物和突出贡献,传播正面的民族形象、故事和价值观来赋能个人情感,激发个体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其次,利用AR、XR技术构建的沉浸式场景,通过多感官通道强化情感记忆,可以在情感记忆上牢固树立命运与共的理念。再次,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眼动轨迹、手势指令或语音提问,触发AI生成个性化内容。受教育者能够依据自身的文化偏好、认知需求以及情感诉求,自主选择探索路径,深度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主动参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再生产与再建构之中。这种高度自主的交互模式,不仅强化了受众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感,更在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的层面引发了深度共鸣。
人工智能通过算法推荐、沉浸体验、情感联结的三维赋能,正在重塑当代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范式。我们应在坚守“技术向善”的原则基础上,构建人机协同、虚实融合、情感浸润的教育新生态,将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如“石榴籽”般深植青少年精神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