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篇

“翠绿宝”成“金豆子”

大营镇村民采摘毛豆。 本报通讯员 邓永凤 马晓燕 摄

连日来,在宾川县大营镇团山村田间地头,村民们正抢抓农时,忙着种植第二茬毛豆。“我家种了8亩,已经收了第一批,每亩产量1吨左右,价格最高的时候每公斤能卖4.2元,一亩就能收入4000元。”团山村农户宋建波乐呵呵地说,“第一茬采收后紧接着种第二茬,8月就能上市,后面又继续种大蒜,土地全年都不闲着。”

大营镇种植的毛豆品种主要为“翠绿宝”,该品种生长周期短、易于管理,颗粒饱满、口感清甜,深受市场欢迎。今年全镇共种植“翠绿宝”毛豆1200余亩,实现增收产值约300万元,一颗颗饱满的“绿豆子”,正转化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豆子”。

近年来,大营镇立足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推广特色种植,强化农业技术指导,农技人员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积极推广毛豆、玉米、大蒜、贡菜等轮作种植模式,有效提升了土地综合利用率,既减少了病虫害发生,又改善了土壤肥力。绿色科学种植模式产出的蔬菜、粮食等特色农产品质好价优,市场销路广,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毛豆丰收季也吸引了不少周边县份群众前来务工。“我每年都会来这里摘毛豆,6月单摘毛豆就赚了3600多元,时间比较自由,既能挣钱又不耽误家里的农活。”来自南涧的务工人员高国林说。在收获季,像高国林这样来大营镇务工的季节性务工人员,每天都有近百人。

下一步,大营镇将继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种植模式,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探索毛豆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本报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邓永凤 马晓燕

  • “翠绿宝”成“金豆子”

  • 山葵种植促就业

  • 千亩花椒迎丰收

  • 菌菇撑起富民伞

  • 一地双收拓富路

  • 无人机当“搬运工”

  • 报头

  • 云岭夏日丰收记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