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山葵种植促就业

威信县山葵主茎丰收。 本报通讯员 白芯 摄

威信县各地山葵种植基地的山葵主茎采收期眼下已接近尾声。在扎西镇长地村山葵种植基地,村民们手持小刀小心翼翼地采集山葵主茎,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山葵属十字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喜阴、喜湿和喜透气、喜低温等生物特性,其根、茎、叶、花苔都可食用,是制作高端调味品和保健食品的核心原料,且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大。威信县的平均海拔、气温、降水量等独特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宜山葵种植。

“我们基地种了100余亩山葵,其生长周期为18个月,可以采收花苔1次,叶片、叶柄2次,主茎1次,每亩山葵的收入可达1.5万元左右。”长地村山葵种植基地负责人王宗禄介绍,山葵产业从种植、管护到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拓宽了县域就业岗位,促进村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2022年以来,该基地通过“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常年吸纳30余人务工,用工高峰时可达50余人。

“2023年12月种下去的30亩是第二轮收成,之前采收花苔16吨、叶片14吨、叶柄30吨,现在正在采收主茎,预计每亩产量300公斤,总的算下来,每亩纯利润七八千元,收益超过了预期。”王宗禄说,得益于科学种植管理,第一轮收成良好,第二轮再次喜迎丰收。

60多岁的廖正先是长地村柒树湾村民小组村民,自基地建成以来,就在基地务工,施肥、除草、采收,每天工资100元。

在扎西镇墨黑村山葵种植基地,10余名村民三三两两,一边用小刀刮掉泥土,一边给山葵品级分类。2023年以来,该基地通过“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将山葵种植规模拓展到300余亩,常年吸纳务工人员40余人,用工高峰时可达120余人。

“自从山葵种植基地建成以来,我们做完家里的农活,就来种植基地务工。一年下来,光做工就能赚1万多元。”扎西镇墨黑村村民吴开武高兴地说。

近年来,威信县引进国内山葵加工龙头企业金葵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山葵种植示范基地,引领全县山葵产业发展,并与山葵种植大户签订收购合同,形成了从育苗、管护、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全县山葵种植面积3000余亩,带动1200余名群众年均增收3500元。

本报记者 沈迅 通讯员 白芯

  • “翠绿宝”成“金豆子”

  • 山葵种植促就业

  • 千亩花椒迎丰收

  • 菌菇撑起富民伞

  • 一地双收拓富路

  • 无人机当“搬运工”

  • 报头

  • 云岭夏日丰收记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