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患者普女士因感四肢乏力,双手握持筷子、勺子时发抖、欠稳,双下肢步态不稳,步行时速度缓慢,自行完善腰椎、胸椎检查后未见明显异常,未予特殊处理。6年来,患者自觉四肢乏力症状逐渐加重,双上肢指关节变形伴上肢握持无力,双下肢行走步态不稳,站立时需要人搀扶,近来无明显诱因感四肢乏力,症状较前进一步加重。
不久前,普女士前往云南省中医医院骨伤科一病区就诊。入院后,科室副主任医师叶国裕及时对其完善相关检查及系统性查体,发现患者病情特殊复杂,先天多处畸形,齿状突位于颅内,颅底与寰椎融合,颈2、3椎体融合,寰枢椎脱位,颈2椎动脉高跨,颈2椎弓根狭窄,寰椎后方脊髓受压严重。
面对患者复杂的病情,骨一脊柱团队综合评估,认为患者具备手术条件,无手术禁忌症,为其个性化制定了显微镜辅助下“颈椎后路寰椎、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成形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融合+枕颈融合内固定术(C2椎板螺钉固定)”。术程进展十分顺利,患者完成手术后症状减轻,在叶国裕快速康复理念(ERAS)的指导下,康复效果十分明显。
“这属于脊柱外科领域顶尖的复杂手术,需要主刀医生具备深厚的解剖知识、精湛的显微手术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离不开麻醉、护理、神经电生理监测等团队的默契配合。”叶国裕表示,显微镜下的精准“减压”与“融合”,需要“精雕细琢”,安全有效地解除神经压迫。通过内固定和植骨融合,重建并永久维持颅颈交界区的稳定性。阻止神经损伤进展,缓解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甚至挽救生命。
本报记者 陈鑫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