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花潮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一梦逐一生

本报美编 张维麟 制图

张雪飞

多年前,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科学家,做过一个梦,梦见试验田里的水稻,植株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走过去,坐在稻穗下乘凉。——出于对童年饥馑岁月的记忆,我从此牢牢地记住了这位科学家的名字——袁隆平。

盛夏时节,我到湖南省怀化市参加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组织的“福地怀化”全国百名文化记者采访调研活动,其中一站是采访调研安江农校纪念园、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得以“零距离”走近这位我心目中十分敬仰的科学家,对他的生平事迹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了实现心中的“禾下乘凉梦”,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定格在了稻田里。而湘西雪峰山下的安江农校,正是他梦想启航的地方。

饥饿,曾是国人心中最深的痛,而“吃饱饭”,曾是国人心中最朴素的愿望。袁隆平对此有着切身感受。学农的种子,从小就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灾荒频现,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少年时代的袁隆平目睹同胞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沿途荒芜的土地和饿殍遍野的景象,让他心痛不已。“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他深感若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将无从谈起。1949年,他毅然在高考志愿上填报了重庆相辉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

1953年,他被分配到湖南省黔阳专区(今怀化市)的安江农校任教,后来从事杂交水稻研究。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一个当时看来是个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梦之旅。安江这座风光旖旎的古镇,也将因他而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水稻革命。

我们来到安江农校纪念园时,是正午时分,阳光如瀑布般流泻在郁郁葱葱的校园里。

安江农校是袁隆平工作和生活了37年的“第二故乡”,2008年定名“安江农校纪念园”,200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穿过古朴庄重的校门,扑入眼帘的是校训碑。校训碑正中间是袁隆平“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题词,两边题写“勤奋务实,文明进取”的校训。碑下刻有安江农校历史沿革及杂交水稻发展简史。

校园里,古木参天,浓荫遍地,专门辟有古树名木主题公园,杜英、枫香、香椿、樟木、黄檀、银杏等随处可见。在各种树木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清香里,我循着安江农校发展的历史线索,参观了袁隆平生活、工作了多年的旧居、老校舍、科研楼、实验室等。这儿的一切,都无声而有力地诉说着这位科学家乐观豁达的人生和对科学事业的一片赤诚。

农校内有一片长势喜人的水稻田,绿意盎然,稻叶在微风中摇曳,泛起层层绿浪。1961年7月,就是在这片水稻田里,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从而开启了他杂交水稻的科研人生。

在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展厅内,我看到了袁隆平这振聋发聩的一问:“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有着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有着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温光条件。外国人没有搞成功的,难道中国人就不能把它搞成功吗?”他之所以会发出这一问,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当时,学界普遍认为,水稻为自花授粉作物,研究杂交水稻没有前途。但袁隆平偏不信这个“邪”。

当时,袁隆平正在试验田里选种,蓦地发现了一株形态特优、穗大籽饱的稻株。他认为是发现了好品种,如获至宝,心想如此亩产千斤就可能实现。然而,他满怀希望将“鹤立鸡群”稻株的种子种下后,长出的水稻却是一群熟期和株高不齐、籽粒干瘪的残次品。

这种现象引发了袁隆平的深思,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反复试验研究,断定“鹤立鸡群”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从而确信水稻具有杂种优势,通过人工培育可以实现增产。1964年至1965年,他用两年的时间,在试验田里筛查了14万个稻穗后,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他把研究成果写成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的《科学通报》上。在论文中,他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简称为“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阐述了杂交优势大幅增产的前景。他在信息不畅、条件简陋的偏僻山区,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带到了与起步早很多的国际杂交水稻研究同一起跑线上。

1967年夏,在国家科委的高度关注下,杂交水稻研究列入湖南省重点科研计划,安江农校成立了由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中国第一个杂交水稻研究小组,探索人类水稻增产的崭新途径,求证“三系法”的可行性。

南繁,是杂交水稻研究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是指将水稻、玉米等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在当地秋季收获后,冬季再拿到南方亚热带、热带地区繁殖和选育的方法。这样一年可多繁育一至两代,一年干两年甚至是三年的活,加速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

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南繁,真正意义上是从1968年秋冬季开始的,他在《自传》中讲述道:“1968年10月,我带上两个助手,到海南陵水开展研究实验。也就是从这年起,每年10月当寒流席卷洞庭湖畔时,我就带上两个助手开始在湖南、云南、海南、广东和广西之间南北辗转。因为这些属于热带地区,为水稻育种及加速育种进程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我们是与时间赛跑,一年当两三年用,像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走。”

1970年的南繁之行非同寻常,他们遇上了地震。地震发生时,他们所在的云南省元江县离震中不远,震感强烈。据李必湖后来回忆,那天夜里袁隆平睡得很晚,刚睡下不久就被半夜突然刮起的大风惊醒,他看到天花板上的石灰直往下掉,房子不停地左右晃动,估计是地震,赶紧叫醒助手们往外冲。刚逃到外面,想起浸的种子还在房子里,他们又转身跑回房里把种子抢出来。后来,他们在县农技站的篮球场上,靠着两棵树用塑料薄膜搭起一个棚子,在地上铺上稻草、席子,室外打地铺住了五个多月,一直坚持试验。

1973年,在经过9年的艰苦努力后,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被袁隆平育成,“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成为现实。1976年起,杂交水稻得以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袁隆平声誉日隆,各种赞誉和奖励接踵而来,职务、头衔也多起来。他先后担任了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和社会上许多学术团体的职务。

在名誉和鲜花面前,袁隆平没有迷失自我,他正确对待名利,把成功看作是党和政府领导支持、集体努力的结果。他和他的家庭始终保持着农民般的朴素、低调,不事奢华。而对待各种非议,他泰然处之,宠辱不惊,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他说:“家再大,只能睡一张床,资产再多,每天只能吃三顿饭,对钱这个东西我看得很淡,够用就行。”

袁隆平还很注重家教家风建设。他在家庭生活中坚持原则,不谋私利。他和妻子相敬如宾,对子女教育有方,一家人和睦相处,风清气正。

观看过袁隆平家教家风展后,我又了解到他“辞官”“过时的西装”等故事。

平时过多的会议和应酬分散了袁隆平大量精力,为潜心钻研科研事业,他先后打报告并经批准辞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其他社会团体、学术职务也尽可能卸任。他也不喜欢别人叫他什么官名,直呼其名他最习惯。

袁隆平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经常要下田跟泥巴打交道,他习惯了和农民一样穿着打扮。2001年2月,在北京领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他穿着洗得发白的不合体的旧西服,坐下来时,露出了里边的红色运动裤,下面的观众和本单位的同志都觉得不合时宜。在大家的劝说下,他才花800元买了一套合体的新西服,专门用于出国和领奖时穿。

袁隆平是科学巨匠,但他并不古板,相反性格开朗,兴趣广泛,下棋、跳舞、游泳、排球、打扑克,样样都能上手。他大学毕业第一个月的工资是40元,他在长沙花27元买了一把小提琴,从此在琴声中排解疲劳与焦虑。1964年他结婚时,来宾们要他表演节目,他高兴地用小提琴演奏了一首《梦幻曲》。“老爷子非常幽默,常常说他自己只有40‘公岁’,是80后、90后,所以能和孙辈玩在一起,乐在一起。老爷子经常会给我们讲一些故事,都是很幽默的。他还喜欢学方言,特别喜欢学隆回、新化方言,那一带话比较特殊难懂,有时老爷子会模仿新化话与我们交流,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袁隆平的儿媳段美娟回忆说。

当天晚上,采风团夜宿安江镇,晚餐后我出来散步。住宿的地方离安江农校纪念园并不远,旁边就是沅江。江面宽阔,江水在缓慢而平静地流淌。四围青山连绵起伏,夕阳在江面上铺陈出一条条淡金色的光带。在江边的柳树丛里,有无数红蜻蜓在飞舞。

江边建起了人行步道,众多的居民在悠闲地散步,一个个谈笑风生。“我有着一个梦,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光给了它希望,雨给了它滋养,陪着种子成长。我有着一个梦,走在田埂上,它同我一般高。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披着晚霞、沐着江风,我轻轻地吟唱着这首袁隆平作词的歌曲《种子》,边走边欣赏周围的一切。我看见,两个老头,在江边架起一张小桌,用茶壶烧好开水,边泡茶边聊天。我还看见,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在母亲的陪伴下,手里端着一碗白米饭,边走边用小勺舀了饭往嘴里送,脸上流淌着迷人的笑纹。

“民以食为天。”人民能过上这丰衣足食的生活,袁隆平功不可没。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夜幕低垂,江边亮起万家灯火。看着江面上映照着的满天星光,听着镇上广播中播放的袁隆平的感人事迹,我在心里深深地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

  • 报头

  • 一梦逐一生

  • 青铜记忆

  • 面朝边境线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