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
一
整洁有序,花团锦簇——位于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金水河出入境边防检查那发分站就是我记忆中部队营区的范本。
教导员赵加勇一头大汗地跑了过来。结实的身板和棱角分明的着装,投射出这位一级警司的精干。随行的曾警官说,赵加勇是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人,父母在农村老家,妻子在蒙自市区生活。妻子独自带着一对已经7岁的龙凤胎,又当爹又当妈。虽然蒙自市区离那发不到两小时车程,因为工作忙,赵加勇已经3个月没有回家了。禄劝离那发分站400公里之遥,但赵加勇每年探视父母的时间都没超过5天。对于困难,赵家勇在受访过程中只字未提。
眼前,组建于1954年的那发分站已经走过了71年。这里,与越南马鹿塘口岸隔河相望,曾是中国人民援法、抗美的主要通道和胡志明小道的最北起点。分站所辖的边境管段不足5公里,却是各类跨境违法犯罪易发多发的敏感地带。
庄严的办公楼对面是一栋低矮的老式营房,为了节约经费,戍边民警们自己动手对老式营房进行了改造。出人意料的是,在这栋营房的最里端,却独有一间破败不堪的房间未被装修。赵加勇说,此举在于留住历史,让峥嵘岁月启示后人。
金水河边检站打造的“国门普法教育实践基地”就设在那发分站,讲解员是英姿飒爽的女民警杨璇宇。实践基地覆盖了辖区内的6个边境村委会和74个自然村,是边检站着力打造的省级普法教育基地。如果说基地是边检站的金字招牌,那巾帼不让须眉的杨璇宇则是教育基地的亮丽风景。父亲一生为警,毕业于云南财经大学的杨璇宇通过国考成为了边检警察,算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在单位,这位性格开朗、能歌善舞的姑娘就是快乐天使。在当地小学,她就是孩子们的编外音乐教师。26岁,花一样的年华,杨璇宇已在谈婚论嫁,恋人是与她同时考入边检站的民警,在离县城近3个小时车程的马鞍底分站。就是说,他们要将一生都交给戍边事业。
二
界碑,代表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66号界碑,挺立在金水河口岸国门内的中越友谊大桥桥头。在界碑前,我情绪激荡。身后高悬“中国金水河”字样的高大建筑,以及坚守岗位的英武民警,更将国门的形象深深烙在我心里。
初夏的金水河酷热难耐,改扩建中的口岸更是热火朝天。国家对口岸投入一个多亿元的资金进行改扩建,目标是将其建成国际多边一类口岸。
执勤队副队长张宣一直在介绍工作,但我更关心他的生活。张宣说,当老师的妻子从临沧市调来了金平县教书,有了孩子后,父母也从500公里之外的宣威市来给他们带孩子。父母、夫妻、孩子,三代人都成了戍边人。工作繁忙,张宣很少回距此只有33公里的金平县城,反倒是妻子时常带着两个孩子到口岸看望张宣。轻描淡写地讲述生活,张宣透着军人骨子里的坚定,给人安宁笃定之感。
仪表堂堂,身高192厘米,口岸执勤组组长林国焕目光如炬。1994年出生于广东汕头的林国焕家庭条件优渥,但他的梦想却是成为一名军人,2017年大学毕业后,他通过直招成了一名边防警官。2023年林国焕结婚,妻子也是广东汕头人。婚前,妻子就在蒙自创办了企业,誓言丈夫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
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国。涓滴成江海,小爱成大爱。从66号界碑返回国门后,这个道理更深铭在我心里。
三
十里村分站,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最值得一提的是那块题刻着“永镇边疆”的残碑。此碑是2022年建设足球场时挖掘发现的。碑体残破,岁月吞噬了部分碑文,经过精心拼接,复原了碑体原貌,“永镇边疆”4个大字清晰地出现在硕大的碑面上。落款表明,此碑为滇军60军第三旅3营10连连长罗明星于1942年所题并立。石碑经过重新修缮描红后,用厚厚的钢化玻璃加固,立于办公楼旁的显要位置,面朝边境线。
到十里村分站,如果不见曹辉,就会留下遗憾。
训练中韧带断裂,受过重伤,曹辉是伤残军人。尽管如此,曹辉在训练和工作中都是冲锋在前,各项工作都带头亲力亲为。曹辉是厉行节约的标兵,分站的建设都是自己动手,能不花钱就不花钱。“初心”阶梯建好后,需要在石头上刻上“初心”二字,分站从县城请来了师傅,两个字就要支付1700元。曹辉认为这钱花得不值,便从网上买了刻字工具,钻研起了刻字技术。手上磨出了血泡,眼睛酸痛难耐,但曹辉最后硬是学会了这项技能。往后,分站建成的“传承”步道、“奋进”路、足球场以及一些标识标牌上的刻字,都出自曹辉之手。连刻字师傅都说,曹辉的刻字水平已经是专业水准了。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任何抉择都需要勇气。在妻子辞职这件事情上,曹辉的坚守就让人刮目相看。妻子孙瑞谦是曹辉的军校学姐,相恋成婚后,他和妻子如愿分配在金水河边检站。小两口工作很忙,无法顾及孩子,只能由曹辉远在山西的父母来带孩子。父母终归是年迈体衰,待了3年就不得不回到老家。让曹辉怅然不已的是,父亲回老家不到一个月就病逝了。岳父母接过了带孩子的担子,也因年事已高,不久就回了贵阳老家。2022年11月,在孩子读一年级时,通过深思熟虑后,妻子辞职带孩子回到了贵阳。现在,妻子一边工作,一边带着孩子。曹辉说,妻子作出牺牲,我守卫边防,妻子守护小家,也挺好!
四
此行的驾驶员叫杨海义,没有穿警服,没有开警车,我无法判断他的身份。加之他沉默寡言,不会主动开启话题。最后半天的一个闲暇时段,在与他的闲聊中发现,这个老同志也是个坚定的边检人。
如果还在现役,1990年入伍的杨海义已经属于“兵王”级别了。车辆维修是杨海义的专业,过硬的维修技术使他成为红河边防支队的技术能手,1998年被调往云南边防总队运输大队,一干又是20年。后来,武警边防部队整体转制到了国家移民管理局,杨海义顺利通过转改考试成了移民管理警察,继续为国戍边。
转制后,杨海义被安排到了金水河边检站,他除了继续干车辆保障这个老本行,还得挑起警务保障、食堂管理、营区环境等多个担子。我问他是否吃得消。他笑着说,现在大家都很辛苦,作为老同志,更应该带头多干点。杨海义一直面带微笑。临别时,我庄重地向他敬了一个军礼!
在回望中深情凝视边防线上的葱茏生机,感慨很快从我心底滋长。牺牲、奉献、使命,缀连起了移民管理警察的平凡工作。正是他们的爱岗敬业和艰辛付出,才托举了边防的和谐和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