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红河县——

温暖关爱陪伴留守儿童

三村乡暑期课堂成了孩子的“知识充电站”。 本报通讯员 毛敬华 摄

本报记者 饶勇 通讯员 毛敬华

炎炎夏日,红河县广阔的山村乡镇,温情上演一场场关爱活动。

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文化加油站”到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美育浸润”,从阿扎河乡的“云端亲情桥”到三村乡的“知识充电站”,从甲寅镇的“非遗小课堂”到全县各地的“安全防护网”,红河县充分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家书屋、儿童之家等阵地,织密关爱网络,让留守儿童度过安全、快乐的暑假。

在阿扎河村儿童之家,10岁的李嘉威用稚嫩的声音哼唱了一首儿歌。屏幕那头,在外务工的父亲李普志华频频点头:“多亏了儿童之家里的视频连线,不然哪能天天看着你进步。”

这样的“云端相聚”是红河县暑期关爱活动的一个例子。在迤萨镇勐兴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耐心帮助留守人员联系在外务工的家人,通过电话沟通、视频连线,互相分享生活近况,增进情感联络。今年暑期以来,该县已协助开展亲情视频连线940余次,覆盖留守儿童、老人2800余人次。

“以前暑假就宅家看电视,现在每天都想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垤玛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1岁留守儿童李院婷刚结束一场象棋比赛后兴奋地说。在这里,志愿者陪孩子们拼图、唱歌、辅导作业,还组织读书分享会。

走进阿扎河乡爱心妈妈服务站,志愿者陈志华正在教孩子们弹电子琴,童声与琴声交织成最动听的旋律,从拼图比赛到儿歌传唱,孩子们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回报。

暑期是安全事故高发期,各乡镇针对留守儿童联动开展“安全课堂进村寨”活动。阿扎河乡的防溺水情景剧、三村乡的交通安全模拟游戏、大羊街乡的防校园欺凌……各地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让孩子们牢牢掌握避险技能。

在甲寅镇龙普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非遗课堂上,州级竹编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李福耐心地教孩子们编织技艺。这是红河县将文化传承融入暑期关爱活动的生动实践。当地积极探索创新,在暑期“文化加油站”公益课堂上开设了非遗竹编、民族舞蹈、乐器等课程,让孩子在体验中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 20余家企业助力东川区社区共建

  • 温暖关爱陪伴留守儿童

  • 多彩课堂点亮快乐暑假

  • 武定一中主动回应 化解“补课”误会

  • 合力筑牢假期安全防线

  • 报头

  • 藏药香里的民生温度

  • 幸福食堂守护美好时光

  • “一窗通办”提高医保服务效率

  • 官渡区明通路社区推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