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藏族自治州藏医院的药浴室内,温热的药液泛着光泽,藏族阿妈卓玛泡在其中,原本僵硬的关节渐渐舒展。这方小小的药浴池,正是迪庆藏医药守护民生的生动注脚。
服务网络早已织密到高原的每一个角落。迪庆州藏医院的诊室里,医生正为广西患者李金汉诊脉——他肿胀的双脚搁在诊床上,半年来的奔波求医在此刻有了回响。而在百公里外的各个村卫生室,村医撕开藏药往老人膝盖上贴敷的场景随处可见。如今,全州四级服务体系已实现全部乡镇卫生院能提供6类10项中藏医适宜技术,87.8%的村卫生室能开展艾灸、贴敷,藏医药的“毛细血管”通到了村落里。
专科诊室里的忙碌,藏着藏医药的硬实力。哲仲病专科(风湿病科)的走廊上,候诊椅坐得满满当当,来自四川的患者正翻看诊历,“听说这里治风湿有名,坐了两天车过来。”2024年,该院门诊接诊4万人次,其中,哲仲病专科门诊量突破1.2万人次,3成患者从省外赶来。隔壁骨伤科手术室里,还可以开展膝关节置换手术,传统藏医正骨手法与现代器械配合,让古老医术有了新延伸——这个2024年获评“国家优势专科”的科室,已让不少卧床患者重新站起来。
自主研发,让藏药惠民底色更鲜明。制剂室内,药师们正严格遵循古法,炮制着以“佐太”等珍稀原料为核心的藏药。目前,该院可生产165种院内制剂,掌握了16种特殊原料的核心加工技术。“院内临床用药90%为藏药制剂,真正实现了藏药为主的诊疗特色。”制剂室负责人指着货架说。如今,全州116种藏药院内制剂、23项藏医医疗项目全部纳入云南医保。2024年,全州1.47万人次借着医保报销用上了藏药,此里追玛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卧床20年的风湿病患者,如今已能扶着墙慢慢走路。
藏药的故事不止在诊室里。香巴拉时轮坛城文博中心的藏医门诊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把脉时听医生讲藏医理论,比看书生动多了。”而在藏医药陈列馆,泛黄的《迪庆藏药标准》手稿旁,年轻药师正用手机拍下古籍内容存档——这边是游客体验藏医的新鲜,那边是古籍传承的郑重,藏医药正以文化的姿态走进更多人视野。
专家工作站里,上海来的骨科专家正带教年轻医生;诊室里,刚从青海深造回来的医生,正用新学的技法为患者推拿。近年来,迪庆州通过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建成8个省级专家工作站,覆盖8个专业。2024年,4名高层次人才扎根迪庆,12名骨干学成归来。
药香漫过高原,从诊室到村头,从手术台到陈列馆,迪庆藏医药正以鲜活的姿态,把健康与希望送到群众身边。
本报记者 贡秋次仁
通讯员 此里只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