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云南广袤森林释放绿色动能。今年上半年,全省完成森林抚育136.90万亩,森林食品,板栗、金雀花、核桃等这些来自林间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展现出林下经济的蓬勃活力,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云南实践。
政策的精准落地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在省林业和草原局、省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导下,我省各地注重政策配套的精准性和服务下沉,着力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水平,做大做强林草资源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楚雄彝族自治州绘制全域林下经济可利用林地资源“一张图”,精准划分3103.28万亩林地适宜发展模式,有效解决“在哪发展”的核心问题,为项目落地提供了清晰指引。云龙县以生态链、产业链、利益链“三链融合”为引擎,推动林业经济向集约高效跃升。其创新的“核桃+道地药材”套种模式,集成高垄覆膜、菌根共生等5项技术,使亩产提升26%。这一“林药共生”模式已成功盘活6000多亩低效林,带动200余农户实现户均增收8000元。
全省森林蔬菜种质资源圃建设与高效种植技术研发取得突破,筛选出的适生种类及配套技术入选国家推广库,并在多个州市推广1万余亩。丽江市深化院地合作,与中国科学院、省林科院共建“科技小院”,推行“一地一策、分片包干”技术指导模式,国家、省、州(市)、县(市、区)、乡镇五级联动的科技支撑体系初步显效。在永胜县长坪山万亩示范园,通过科学规划整合多部门资金,融合园区化、景区化、组织化、产业化理念,探索出山区林区“绿富同兴”新路径。
今年以来,各地在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上大胆探索,“立体复合”模式得到广泛应用。澄江市在“森林抚仙湖”项目区试点林木与小浆果(蓝莓)复合经营,严格生态管护,探索生态与产业双赢。勐腊县立足资源禀赋,精准规划布局特色林下产业带,初步形成了“南部橡胶+N”与“北部普洱茶+N”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全县上下广泛参与,构建起“政府引导改造林下空间、村集体整合林地资源、企业入驻建设林下基地、农户受聘经营林下产业”的良性循环。
迪庆藏族自治州及楚雄州持续在林下采集上发力,“保育促繁”模式进一步深化升级。香格里拉松茸产业严格实行“采大留小,分区轮采”,国家地理标志的“金字招牌”吸引59家主体集聚发展,冷链物流保障48小时鲜达国际高端市场。楚雄州共推广野生菌保育促繁面积达253.5万亩,通过“菌塘认养”等精细化措施,让“世界野生菌王国”的品牌更响、效益更实。
“林下经济绝非简单的‘靠山吃山’,而是生态友好型经济的生动实践。”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科技赋能和模式创新,让每一寸林地释放生态与经济价值。本报记者 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