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薄雾还未散尽,富民县大营街道麦场村的稻田已泛起粼粼波光。旅居游客杨金薇赤脚踩进湿润的田埂,深吸一口带着稻花香的空气,笑着对同伴说:“这才是真正的诗意田园‘慢生活’。”
近年来,富民县依托生态优势,打造“近郊度假休闲地”,而麦场村凭借“稻鱼共生”的生态农业和沉浸式田园体验,成为昆明周边乡村旅居的热门目的地。
今年入伏以来,村里开始陆续接待了来自川渝、湖南、湖北、辽宁、青海等地的130余名旅居游客。参与该村旅居市场开拓的云南桐轩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再雄说:“麦场村是昆明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美丽宜居示范村,平均气温维持在宜人的17.3摄氏度,村里正发力开拓田园旅居市场,用田园里的诗意、非遗传承、健康天然氧吧和更加细致的服务吸引游客。”
从“农耕体验”到“诗意栖居”。“在这儿,白天摸鱼、登山,晚上看星星,比城市里舒坦多了!”旅居客古航瑜带着孩子住进村里的民宿。麦场村依托72%的森林覆盖率,打造了5.1公里登山步道,登顶可远眺富民县城全景。村民还将闲置农房改造成特色民宿,保留夯土墙、木梁结构,搭配现代设施,让游客“推窗见绿、枕稻入眠”。傍晚,农家小院升起炊烟,游客围坐品尝油炸谷花鱼、铜锅洋芋饭,搭配村民自酿的杨梅酒,乡愁滋味瞬间涌上心头。
麦场村的成功并非偶然。富民县以“农文旅康”融合为抓手,整合资源打造“鱼米麦场”品牌,通过节庆活动、短视频传播吸引客流。村民从单一务农转向经营民宿、售卖土特产,户均年增收超万元。如今,像张琪虎这样的“回头客”越来越多,有的甚至租下农房长住,“这里能找回小时候的记忆,也能让孩子体验真实的农耕文化”。
夕阳西下,稻田镀上一层金色,远处传来彝家姑娘的《打荞舞》旋律。麦场村的故事,正是富民县乡村旅居的缩影——用生态留住乡愁,让田园点亮生活。正如村党总支书记常正标所言:“我们不仅要让稻田产鱼产米,更要让它产风景、产文化、产幸福。”
麦场村只是富民县乡村旅居的一角。目前,富民县还在大力培育以麦场村、永富村、盘龙村、石桥村、清河村、纪家冲村等为代表的“农文旅康”融合发展的乡村旅居特色村项目,正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暖阳”的四季旅居格局。2025年上半年富民县共接待旅居游客3.69万人次,同比增长99%;实现旅居消费收入1000余万元,同比增长50.6%。
本报记者 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