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思政讲堂

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

张芷婧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旨在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正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具体举措。这一探索,不仅关乎青年学子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更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团结及社会的和谐稳定紧密相连,有利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好地入脑入心。

以情感为先,引发心灵共鸣。青年学生正处于情感丰富且价值观逐步成型的关键阶段,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扎根于青年学生的心灵深处,就必须触动他们的情感,激发共鸣,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切认同。一是挖掘共同记忆。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拥有共同的记忆,这些记忆是凝聚集体、维系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共同记忆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诠释,具有强烈的情绪唤起和情感渲染功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建造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等伟大工程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团结协作精神;可以讲述战争时期,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并肩作战,为抗击侵略、保卫祖国而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二是强化情感交流。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大学生可以接受情感熏陶,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达到用身边事影响身边人的效果。在实践教学环节,可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分享他们的真实经历,讲述日常生活中的温馨故事及建立的深厚感情。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张骞出使西域等历史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悟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理论为基,讲深讲透讲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要以理论为基础,讲清楚“共生共荣”的深刻哲理,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差异中寻求更高层次的和谐。一是在理论深度和透彻性上下功夫。在“深”上下功夫,要做到深入浅出。教师要通过鲜活的案例和具体的历史事件,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与连续性,展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民族问题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力求课程内容深、学生领悟深。同时,在“透”上下功夫,真正推动入脑入心。综合运用哲学分析、维度参照、视野对比等方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发展规律的重大理论成果。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上的困惑与疑问,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二是在讲解的方法与形式上下功夫。在“活”上下功夫,突破教法创新。在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技术,运用图片、视频、纪录片等形式展示各民族的文化特色、风俗习惯和团结奋斗的场景,以达到触及思想、震撼心灵的效果。采取“AI技术+行动”的方式,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等,如中国民族博物馆、西安半坡遗址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璀璨文化,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讨论、在线问答等活动,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畅所欲言,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以教师为要,涵养扎实学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重大原创性理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学懂弄通吃透其内涵要义,才能更好地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定期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持续深入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定期组织教师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国家等的精辟论述,深刻领会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民族与国家关系的科学阐释。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精准把握其核心要义与时代内涵,从理论层面进一步提升认识水平。二是开展学术研究,拓宽知识视野。关注前沿动态,更新知识结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课题,涉及民族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研究,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交流学”等方式,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和辅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科学研究。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术影响力。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报头

  • 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物流高质量发展

  • 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

  •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赏析》的教学模式探析

  •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教育实践的创新探索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