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卿蕾
在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愈发关注人才培养质量的当下,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因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鲜明特点,为课程教学创新带来了新思考。《中国音乐史与作品赏析》作为音乐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中国音乐文化、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与鉴赏能力的使命。
筑牢课程目标奠基石,稳步推进成果导向精准化。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反向设计”原则,可从音乐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提炼课程的核心能力指标。以音乐教育岗位需求为例,可将课程目标细化为“音乐史脉络解析”“作品深度鉴赏”“文化传播创新”等多个可量化的子目标,以满足非遗传承需求。此外,可引入“双螺旋校准机制”,提升目标的精准度与适应性。通过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音乐评论家和高校专家组成多元评审团,以他们对社会热点与教育导向的敏锐感知,对每学期的课程目标进行动态评估,同时借助人工智能诊断系统辅助优化评估结果,以评审反馈与AI数据的双向结合,推动课程目标精准迭代。另外,设立阶梯式的成果认证,将课程目标拆解为“基础认知—应用实践—创新拓展”的三级认证体系,学生通过完成田野调查、音乐评论撰写、跨学科音乐创作等多种任务,逐步实现学习成果的可视化,让课程目标真正成为指引教学实践与学生成长的坚实基础。
探索教学内容革新路,全力促进能力培养体系化。教学内容的革新要打破线性知识排列的固有思维,构建模块化教学单元,把乐律学、乐器学等专业知识与AI音频分析工具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频谱图对比不同时期音阶结构的演变。在文化语境还原环节,可引入历史地理学视角,结合考古文献与地方志资料,让学生还原唐代燕乐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路径,同时融入音乐治疗心理学实验,分析不同风格音乐对情绪的影响机制。结合当下热门的音乐文化传播途径,如短视频音乐创作、文旅融合项目等设计真实的项目任务,以此推进项目式教学课堂构建。譬如,围绕敦煌古乐复原项目,学生可整合音乐史中的乐器知识、古代乐谱的解读技能,再结合现代音乐制作技术,完成古乐的重新编曲与演绎,使教学内容不再是静态的书本知识,而是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走好教学范式关键步,持续推进课堂生态多元化。打破单一的讲授模式,将翻转课堂与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形成双线并行的混合架构。具体而言,课前可通过音乐史数字博物馆平台推送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解析视频,要求学生自主梳理知识脉络并标注疑问点;线下课堂则围绕共性问题展开辩论,组织学生模拟学术研讨会,运用史料分析工具进行论证。同时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敦煌壁画乐舞三维场景,学生通过动作捕捉设备还原壁画人物演奏姿态,并利用音频编辑软件复原失传的琵琶谱片段。这样既保证了文献研究的严谨性,又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学习兴趣,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具体,让静态的知识动起来。此外,还要改变教师单向输出的传统互动模式,设计“角色扮演+协作创作”的复合型互动场景。例如,在赏析《黄河大合唱》时,将学生分组扮演作曲家、历史研究员、舞台导演等角色,各自负责分析作品的音乐结构、考证创作背景、设计多媒体舞台方案等,以共同呈现完整演出。针对地方音乐保护议题,可联合社区文化站开展“非遗音乐活化”项目,让学生深入村落采集原生曲调,运用数字录音技术建档,并与当地传承人合作将其改编为现代音乐剧,把课堂延伸到真实的社会场景中,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创作活力。
[作者单位:豫章师范学院;本文系2022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一般项目)“基于OBE理念的《中国音乐史与作品赏析》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JXJG-22-43-1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