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侨乡腾冲市和顺古镇历经600余年的岁月沉淀,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多元文化,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和顺镇大庄村的村民赵美兰在村里一家名为“小雅四时·鹤鸣书院”的餐馆务工,晨曦微露,她便忙着准备食材。今天要制作的是一道客人预订的美食——腾冲土锅子。这道美食因陶土火锅内置热炭,形似腾冲火山;热炭四周环状的炖菜,神似腾冲热海,又被誉为“舌尖上的火山热海”,承载着腾冲人民深厚的情感与文化,2020年被列入保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腾冲土锅子原是戍边将士捧在掌心的暖意。相传元末明初,守关大臣眼见军粮送至边关早已凉透,便令工匠以当地胶泥烧锅,锅如小鼎,中空置炭。一捧泥土,几番捏塑,成了边关风雪里不熄的炉火。将士们能在烽烟间隙,就着热汤暖了肠胃,也暖了山河寥落的戍边岁月。
腾冲土锅子讲究“一汤六菜”:猪骨浓汤作底,青菜、芋头铺陈如茵,再叠上酥肉、黄笋、泡皮,最后以金黄的蛋卷覆顶,撒一把青豆点缀,最终熬煮成人间至味。
腾冲人家但凡要做土锅子,清早便着手备料。待食材全部备齐,方可装入锅中。五花肉切块,以盐与料酒腌制,裹上蛋液淀粉,入油锅炸成金甲酥肉;蛋液于铁锅摊成薄皮,裹住肉糜蒸出红黄相间的蛋卷;最奇是泡皮——猪皮历经日晒、油炸、水发三重蜕变,形成蜂窝状的膏腴,能饱吸百味汤汁。
炭火在中央烟囱悠悠燃着,慢烀三四小时后,汤渐浓、菜渐糯,各味相融而不相夺,锅中“咕嘟”微响,一个小时后,空气中就弥漫着食物的醇香。
腾冲人素重春秋祭祖,旧时土锅子必随人上山。扫墓人家提着它穿行于坟茔间,祭毕,全家围坐祖茔前,你一勺我一筷,热食暖了生者的身,也温了逝者的名。土锅内的食物一口入喉,是怀念也是团圆,更是腾冲人关于“永生”最温暖的诠释。
如今,土锅子已登宴席待客,每逢清明、冬至,腾冲人仍固执地端出它——舌尖传递着历经百年传承下来的滚烫的关切。
“小雅四时·鹤鸣书院”的负责人蒋宏伟说:“‘小雅四时’是我们的理念,每一道菜品都讲究时令之鲜;‘鹤鸣书院’是我的梦想,希望餐馆承载读书与传承文化的功能,春日茶会听雨,夏夜星空伴读,秋日稻香笔会,冬季围炉夜话,让游客在美食与文化中找到心灵的栖息地。”
说起土锅子,蒋宏伟说:“我开发了很多新菜,仍保留了土锅子,这是因为对于每一个腾冲人而言,土锅子都饱含着浓浓的乡愁,传承和创新都是我的初衷。”
日光西斜,小雅四时古老的院落里,咖啡与茶香氤氲中,一锅小火慢炖的土锅子早已沸腾,这一刻,戍边将士的喟叹、扫墓子孙的追缅、游子归家的热泪,都在这炭火与陶土的方寸之间,熬煮成生生不息的人间至味。
本报通讯员 陆云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