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曲靖市南城门,靖晨园的中央厨房里已经忙碌起来。清洗、加工、熬酱,每一道工序都严格遵循着祖辈传下来的规矩。这份传承六代的蒸饵丝非遗技艺,如今跨越2000公里,在首都北京续写新的故事。
“来份蒸饵丝,加个炸洋芋!”北京市海淀区靖晨园北京首店内,300平方米的空间挤满食客。有附近的大学生组团尝鲜,也有穿城而来的云南人一解乡愁,甚至有游客拖着行李箱直奔这里,滇味小吃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角落里,两名大学生正通过手机视频,向家乡父母展示碗中的蒸饵丝:晶莹的饵丝铺上葱花、腌菜、韭菜,浇一勺卤制肉酱和一勺秘制酱油……蒸腾的热气温暖了远方游子的心,他们喃喃道:“和老店的味道一样。”
这“一样”的背后,是一套严苛的传承体系。每天清晨,从曲靖加工好的饵丝、米线开始了它的北上之旅,与之同行的还有用传统方法腌制的酸菜、遵循古法酿造的酱油等。48小时内,这些食材就会出现在北京后厨的灶台上。“蒸制的火候、酱料的配比,差一分就不是那个味道了。”高永芬说话时,手上正麻利地装配着饵丝的调料,手法几十年如一日。
2005年,高永芬接过父辈衣钵,创立靖晨园。2017年,饵丝烹制技艺(曲靖蒸饵丝)被列入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9年,高永芬被认定为此项非遗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的双手见证了这项技艺的百年沧桑。北京店开业前夕,她像几十年前父亲教导的那样,守在厨房反复调试,只为那一口不变的味道。
“这一碗饵丝是云南娃娃的乡愁,让他们在北京也能吃到家乡味道,心里就踏实了。”谈及进京开店的初衷,高永芬告诉记者,选址时,她特意圈定了大学周边区域。
北京店7月8日正式营业,开业不到10天便成为不少人青睐的去处。最让高永芬动容的是:校友群里自发转发店铺开业消息的云南老乡,在北京旅行特意赶来的罗平一家人,还有举着手机要合影的“00后”学生……这些乡音与笑脸,让这碗饵丝在北京的夏日里蒸腾出最温暖的记忆。
从曲靖南城门斑驳的砖墙,到北京长安街的繁华,这碗承载着六代人心血的蒸饵丝,沿着火车北上,成了云南人舌尖上的念想。
本报记者 隋鑫 张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