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松茸下山记——

南华打造保育促繁试验田

南华县五街镇村民进山拾菌。 本报记者 王璐瑶 摄

秋后的南华县绿意盎然。五街镇开们村的菌农们踏着草尖的露珠,深一脚浅一脚走进密林,弯腰拨开落叶层,手中柴刀轻巧地清除过密的杂枝败叶,再小心地覆上一层腐殖土。不过几日,棕褐色的小伞悄然破土——带着山野灵气的松茸在湿润的泥土中探出头来,菌香弥漫于静谧山林。

“松茸对生态环境极为挑剔,一旦生态受损,极难再生。”五街镇保育促繁基地负责人介绍,过去由于当地村民的无序采摘,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趋势日显。

为确保松茸产业可持续发展,南华县以制度和科技“双轮驱动”,划定202.6万亩野生菌保护区,实行分级管控。制订《封山育林育菌管理办法》与村民共守“七不准”村规民约。“不采5厘米以下童茸”“每5至10平方米预留一朵开伞茸作种”等采菌标准已成为菌农间的共识。一张张“野生菌采摘证”成为入林通行证,菌农们需培训合格,方能持证上山。

针对牛肝菌、羊肚菌等可驯化菌种,南华县科研攻关与技术推广双管齐下,保育促繁效果逐步显现。目前,松茸亩产从5至6公斤提升至10公斤以上,部分地块高达15公斤;全县200万亩基地,因保育措施有力而年均每亩增产近2公斤,年增产量2400吨。2024年,野生菌自然产量增长超30%。

翻开县里发的口袋书,规范十分清晰:“采摘前必须洗手,防止农残污染”“禁止使用铁制工具,避免破坏菌丝”……这些细致入微的“菌山守则”,通过立体化宣传,已在南华的村村寨寨家喻户晓,使科学采菌的理念深入人心。为提升采摘规范化水平,南华县制定并推广《松茸采集方法》《牛肝菌采集方法》等地方标准。当地还完善培训体系,涵盖野生菌保育、采摘、冷链、储运等环节,着力打造一批具备专业技能的野生菌人才队伍,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科学采摘、保育促繁,带来产量提升,也形成一条增收产业链。开们村76户村民通过集体承包方式参与松茸保育,人均年增收超1500元;南华县全县菌农家庭年均收入可达10万元,人均野生菌收入超过2800元。

依托丰富的菌资源发展菌文化文旅产业,南华县还推出林下采菌体验、菌类知识科普等活动,吸引游客闻香而来。“封山育林—保育促繁—规范采集—延伸菌产业—产学研反哺—菌香文旅”的创新模式成为两山转化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王璐瑶

  • 南华打造保育促繁试验田

  • 云菌“破土成金”

  • 报头

  • 昆明木水花市场念活生意经

  • 从资源宝库迈向产业高地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