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思茅区龙潭乡龙潭村刀鑫家的火龙果分拣车间已是一派繁忙。10多辆满载“红宝石”的小货车排成长队,果农们脸上映着朝阳,写满了期待。车间内,分拣流水线高效运转,泡沫袋的窸窣声与装箱的轻响声交织,一笔来自吉林的60吨订单,让“水果车间”奏响了一曲产业兴旺的乐章。
村民王春丽双手麻利地翻动着,套上泡沫袋、封箱一气呵成。“我家就在附近,偶尔过来干上一两天,时间由自己掌握。”她笑着说。每装一箱能赚3.5元,一天能装60至80箱,农闲时来做工,能给家里增加不少收入。不远处,几位装果工人正全神贯注地在流水线上作业,将每日收购的火龙果精准分级、装箱,每人每日收入可达三四百元。仅一个集中收果日,分拣车间就可为周边村民提供30多个灵活就业的岗位。
500米开外的德芳果园里,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30余名工人正埋头分拣装箱的荔枝,园主杨培芳介绍:“荔枝季就这一个月,差不多有20多吨的产量,订单来了就喊乡亲们来帮把手。”每个荔枝季需要支付3万至5万元工钱,每天会有近30位村民领到120元的日薪。
果园的丰收成了乡亲们钱包的“增收密码”。果农陶小东开着载满自家火龙果的小货车,稳稳地停在待售队伍中。他身后那片10余亩的果园,其中有8亩采用了补光技术,可实现全年挂果,亩产稳定在6吨以上。“每亩成本大概3000元,现在订单稳定,销路不愁,心里特别踏实。”陶小东的信心,正来源于龙潭乡精心打造的产业之路。
近年来,龙潭乡立足农业根基,打响“水果之乡”品牌。通过打造千亩水果示范种植基地,不仅让土地焕发新生机,更直接为村组集体和周边农户带来土地租赁等收益累计超过4000万元。从水果种植、管护到采摘等环节,每年预计创造务工机会超过4万人次,带来务工收入逾200万元。家门口的果园,真正成为了乡亲们不离乡、不离土的绿色就业基地。
当客商的订单跨越千里而来,一箱箱贴有“龙潭”标识的水果发往全国各地,分拣车间里的欢笑声,德芳果园中忙碌的身影,果农们驶向市场的货车,共同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
本报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王优悠 徐椿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