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葡萄是手上活计,不忙也不累,轻轻松松一两百元就到手了。”宾川的“夏黑”“火焰无核”“尼娜皇后”等葡萄品种陆续上市,金牛镇蔡甸村村民范泽娟与村民们一道利用农闲时间到宏源合作社装果,增加一份收入。
2009年,蔡甸村部分农户抱着“几家人合伙买农资可降低生产成本”的愿望,联合15户农户成立了宾川县宏源农副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16年间,合作社成员由15户发展到1444户,79个社员之家、2个农业企业、15个合作农场的规模。在党支部引领下,党员带头联合社员和村集体以“土地+资金”方式入股合作农场,以去埂连片、规模化经营的方式种植葡萄4500亩,先后带动1444户社员按标准化生产要求种植葡萄2.6万亩。合作社种植的“楼铁源”葡萄每公斤市场溢价16元,远销国内一线城市,2016年宏源合作社获评国家级示范社。2024年,合作社经营收入2.7亿元、净收益1.3亿元,居全国农民合作社500强第8位。
合作农场种植户罗浩成说:“我家在弥渡,来宏源合作社耪葡萄已有9年了。我们一家两代人都在这里耪葡萄,过去8年每年的纯收入都有8万多元,比在家耪庄稼、养牲畜能增加一倍的收入,而且活计更轻松。”
随着宾川葡萄产业的转型升级,合作社社员、固定员工、农场种植户、临时用工人员的收益也有了保障。合作农场实行场长负责制,优先吸纳入股农户从事田间管理,获取固定工资和葡萄销售收入提成,未参与管理的农户可就地就近务工或外出务工。以家庭为单位的71户种植户共144人,成为合作农场葡萄园的主人。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这些种植户对各自负责的二三十亩葡萄园进行标准化种植管理。2024年,种植户获底薪、提成收入1314万元,户均收入18.5万元;合作农场场长人均管理收入达18.4万元。
葡萄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周边种植户增收,也为产业链上的务工群众增加了收益。在葡萄采收高峰期,合作社每天用工需求达600多人次。2024年,宏源合作社为84名固定员工发放工资386万元,人均工资4.6万元;近5年,合作社共聘用临时工22.1万人次,发放临时工工资3978万元。
“我来自楚雄大姚,去年到宏源合作社工作。在这里做工每个月工资三四千元,在端午节、中秋节,合作社还会给我们发粽子、月饼。”宏源合作社工人季文慧说。
宏源合作社坚守“合伙种地共同富裕”的初衷,产生的收益在留足来年成本、核定当年利润后,全部按股分红返利。2024年,社员农资返利1990万元、户均1.4万元、亩均节约成本5000元;15个合作农场分红2266万元,其中,8个村集体分红232.8万元,251户入股社员户均分红8.1万元。
本报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沈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