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技能培训就业稳

屏边县白河腊哈豆制品厂的工人在包装响铃卷。 本报记者 黄翘楚 通讯员 杨会国 摄

位于屏边县新现镇的虾青素厂区一角。 本报记者 黄翘楚 通讯员 杨会国 摄

秋风习习,在屏边苗族自治县和平镇的中草药基地里,村民杜丽辉正手持剪刀,熟练地为药材修剪枝叶。“每天在这里打工能挣120元,既方便照顾家里,又可以增加收入,流转土地还有流转金,日子过得比在外打工踏实多了。”谈起如今的生活,杜丽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样的场景,是屏边县积极探索“家门口”就业新路径的一个缩影。面对“留守”与“增收”的双向难题,屏边县近年来创新实施“县统筹、镇协调、村落地”三级联动机制,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就业动能,让群众“出家门、进厂门、顾老小、挣现钱”的幸福愿景真正变为现实。

一大早,位于新现镇的全球最大天然虾青素生产基地已是一片繁忙,不同颜色的雨生红球藻在阳光的照射下十分壮观。沙梨树村村民阮发荣正在烘干车间忙碌着,一年前还在千里外的工地辗转漂泊的他,如今在家乡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中担任技术骨干。

“有‘五险一金’,工资5000多元,还有师傅手把手教。上班10分钟路程,下班能看着小孩写作业,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阮发荣笑着说。

总投资6.2亿元的天然虾青素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屏边县民族医药科技园项目、计划总投资2亿元的屏边县绿色新型石材(大理石)精深加工产业项目、计划投资2.4亿元的屏边县小黄姜精深加工(联农带农)产业等项目纷纷落地,成为屏边党建引领下拔地而起的产业新地标,也是屏边布局重大产业带动就业的关键落子,可助推当地1000余人就业。

“中草药种植的关键在于苗木一定要注意遮光。”农技专家的现场技术培训中,村民全神贯注,在外打工返乡的张建军更是聚精会神,埋头记录。参加“人人持证”培训3个月后,他成为了一名基地技术员。“持证工资高两成。”张建军笑着说。

这样的精准培训在屏边县并不少见:滴水苗城酒店里,新型学徒制学员正铺设创意床旗;电商孵化基地中,主播镜头前山货热销;在玉屏镇,种植户正围绕食用菌栽培、百香果保鲜等特色产业进行专项培训……就业的长久之计,在于授人以渔。屏边县人社、农业等部门联合深入企业车间、田间地头,摸清产业需求和群众意愿,将技能培训从以前的“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2023年以来,屏边县共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99期14237人次,上万张技能证书成为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最大的底气。

此外,屏边县还从群众所思所盼入手,研究制定了《“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扩容增岗就业优惠奖补方案》等措施,真金白银支持群众就业创业。对落地企业,根据吸纳就业人数给予资金补助,落实税费减免、用工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今年截至上半年已发放奖补8976万元,惠及505户创业者,带动就业1515人。

“我们还打造了线上线下、城乡一体服务平台,深度融合‘苗乡屏边’微信公众号,建设信息共享智慧屏,在县城建设‘零工市场’,利用乡镇赶集日举办招聘会,推送优质岗位2万余个,成功实现群众就近就业27526人。”屏边县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

本报记者 黄翘楚 通讯员 杨会国

  • 瓜果飘香产业旺

  • 茭白丰产收益高

  • 技能培训就业稳

  • 葡萄园里话增收

  • 报头

  • 产业就业双驱动和美乡村处处兴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