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今日视点

把“美丽产业”打造成“幸福产业”

本报美编 刘一飞 画

背景

花卉产业是丽江市古城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区花卉种植面积超6400亩,花卉年产值达2.9亿元。在发展花卉产业过程中,古城区注重联农带农,推动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正努力把花卉这一“美丽产业”打造成“幸福产业”。

话题

丽江鲜花产业如何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良好口碑?产业发展如何实现联农带农?产业链条的延伸又将为产业发展带来哪些新变化?

科技赋能 “花路”越走越宽

得益于低纬度、高海拔的独特地理优势,加之全年充足的光照,丽江成为花卉生长的理想之地。而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35万平方米的高标准智能温室,更打破了季节限制,让花期四季常新,实现了科技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1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种植着马蹄莲,34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种植了玫瑰。智能温室均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提升了花卉产量和质量。”据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产业规划负责人张丽辉介绍,温室内部铺设了精密的水肥管线,并配备了专业的加温设备与传感器,通过智能化系统,能够实现对水分、肥料、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的自动采集与精准调控,实现了生产管理自动化、智能化。

目前,园区量产的彩色马蹄莲鲜切花有白、黄、粉、紫、橙等18个色系品种,作为全国规模较大的温室马蹄莲种植基地,年产量约90万枝,亩产值达50万元。种植的48个玫瑰品种,年产量3956万枝。当前,园区每日鲜切花产量在12万枝左右,最高时达20万枝。其中,60%的鲜切花供应国内市场,畅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40%则出口至日本、俄罗斯、越南、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科技加持让产业园的发展既有“含金量”又有“含新量”。园区集花卉种植、冷链物流、休闲观光、立体销售等于一体,积极拓展玫瑰精油、香料香薰、鲜花食品等加工线,通过打造户外花海和休闲景观,定期举办活动吸引游客,促进农文旅融合,持续推动产业链延伸。

联农带农 “饭碗”越端越稳

兴旺的“鲜花经济”,带动了周边群众稳定就业增收。

走进园区,处处可见忙碌而有序的生产景象。工人们分工明确,穿梭在种植区、车间内,有的忙着分拣鲜切花,有的正专注为花枝去刺,还有的在认真开展包装、质检和装箱工作。

来自古城区开南街道贵峰社区三元村的村民和菊生,就是其中一员。谈及这份工作,和菊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比起以前在火锅店打工,现在的收入明显提高了,每月能拿到3000元至4000元。更重要的是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时间灵活又方便。”和菊生说。

据介绍,自建成投产以来,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已为周边300多名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村民不仅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获得稳定收入,年底还可获得集体经济分红。鲜花的稳定出产也为周边村子带来了收益,通过加工食用玫瑰、研发菊花酱,开办农家乐、民宿客栈,组织花卉采摘、体验制作鲜花饼,产业链如枝蔓延伸,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依托花卉产业园,村民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与幸福生活。

业态创新 “丽花”越绽越俏

位于丽江市区民主路的“丽江de花”营销服务中心,顾客往来不断。

2023年9月,“丽江de花”在丽江市区民主路开设首家门店,同年12月,福慧路店顺利营业。今年5月1日,花店升级为“丽江de花”营销服务中心,业务范围从单一的鲜花批发零售,拓展至生日、婚礼、婚车等场景的花艺定制服务。

“我们积极策划并承办了各类活动,如浪漫的‘520’主题活动、玉龙雪山咖啡周的整体花艺造景,以及婚礼布置、会议活动装饰等。这些活动提升了品牌影响力,花店的开设也让市民和游客在丽江购买高品质鲜花变得更加便捷。”“丽江de花”营销服务中心负责人李志敏说。

如今,丽江很多花店正以多元形式融入大众生活,有效推动了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的品牌输出,让“丽花”的香气飘得更远。

李志敏说,借助近期举办的首届丽江玉龙雪山咖啡活动周,营销服务中心已成功征集到丽江市区有合作意向的106家咖啡店和相关商家。未来计划推出鲜花团购服务,以“按需定制+精准配送”模式,将云南的咖啡与鲜花巧妙融合,为消费者带来“花香伴咖啡”的独特体验。

“我们将持续在种植端发力,加强质量管控与优化管理流程,保障鲜切花的品质和产量。同时,持续推进品牌建设,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实现双向引流,不断提升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的品牌影响力。”张丽辉说,今年,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共同培育开发10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玫瑰鲜切花品种,年内将逐步推进约20个鲜切花品种的种植工作。通过在种苗育苗、种植管理及品牌打造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立体发展矩阵,全方位提升产业竞争力与品牌美誉度。

一朵朵娇艳的鲜花,不仅扮靓了人们的生活,还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捧起“鲜花饭碗”。沿着这条芬芳的“花路”,群众的生活正如绽放的花朵,愈发绚丽多彩。

本报记者 李铁成 通讯员 李琳

  • 把“美丽产业”打造成“幸福产业”

  • 报头

  • 改话风 转作风

  • “花旅”融合大有可为

  • 交接工作应“送一程”

  • 提升“夜宿博物馆”品质

  • 规范“上门经济”很有必要

  • 如何让云南咖啡香飘四海

  • 微看点

  • 引导情绪消费可持续发展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