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大观微议

提升“夜宿博物馆”品质

郭元鹏

当前,“夜宿博物馆”这一新兴体验正以一票难求的热度,悄然重塑着公众与文化场馆的关系。热潮之下,如何将这份新鲜感沉淀为持久的吸引力成为亟待深思的命题。

“夜宿博物馆”的走红,本质是对文化体验升级需求的精准回应。当白日的喧嚣褪去,科研人员在闭馆后揭秘藏品故事,孩子们在团队协作中解锁暗夜谜题,灯光秀让建筑与历史对话……“白天看展、夜晚探秘”的反差体验,打破了传统参观的时空边界,让文物从玻璃展柜中“走出来”,成为可触摸、可互动的文化伙伴。

然而,一票难求的现象,也折射出可持续运营的隐忧。部分机构每月仅开放2-3场夜宿,供需失衡不仅加剧公众入场难,也可能因稀缺性透支活动口碑。更需警惕的是,若忽视内容创新与体验深化,极易陷入尝鲜即止的困境。

让“夜宿博物馆”从尝鲜走向常青,关键在于质与量的平衡破题。在供给端,可通过错峰安排、增加场次、细分主题扩大覆盖面,如开发“文物守护者”沉浸式剧本杀等旅游产品,满足多元需求。在内容端,则需强化“文化+教育+互动”的深度融合,使夜宿成为知识传递的新场景。可邀请考古专家现场还原发掘故事,运用AR技术让文物“开口”讲述历史,也可联动周边文旅资源,打造“博物馆夜宿+非遗体验”“夜探博物馆+城市夜游”的复合型旅游线路。

“夜宿博物馆”的生命力,既需要坚守对文化内核的敬畏,也呼唤持续的创意迭代。如此,“博物馆奇妙夜”方能超越一时新鲜感,真正成长为滋养公众文化认同的“长青树”。

  • 把“美丽产业”打造成“幸福产业”

  • 报头

  • 改话风 转作风

  • “花旅”融合大有可为

  • 交接工作应“送一程”

  • 提升“夜宿博物馆”品质

  • 规范“上门经济”很有必要

  • 如何让云南咖啡香飘四海

  • 微看点

  • 引导情绪消费可持续发展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