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祖荣
小哨干巴菌得《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第二集实拍,并于今春走进中央电视台实在是一个异数。从大里讲,这是植物王国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一曲天籁之音,而从小里说,则是多元化林下经济助推云南特色美食文旅产业的一曲山野的牧歌。
小哨地处珠江流域滇中腹地的宜良县狗街镇,而有关干巴菌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沈伍营村人许实先生于民国十年(1921年)纂修的《宜良县志》。志书中写道:“木楂菌,俗名干巴菌,味清香。”首著之功,殆不可没。此后,《新纂云南通志》中记载:“干粑菌即荞把菌。”仅9个字,且“粑”字择用欠妥,“即荞把菌”也有错漏。大概是因为编撰通志的诸公书斋写作,鲜闻山野之事,反不及实地采访的县志修撰者接地气,能得野趣并记述精准。然后是民国《安宁县志稿》(1949年)记载:“干巴菌:状如云,又有乌云菌之名。味清香,多生于松树之根,为灵芝之类。道家称玄芝也。”云南全部历史典籍关于干巴菌的载述,仅此3条。
生长于山野松林之地的野生菌,作为大自然的丰厚馈赠,历来为入山群觅的首见者得。而干巴菌生长缓慢,初一出土,尚在稚龄,展放不畅,即被割拾。这大概也是干巴菌的美质长期未得人类知食,名声不彰的一个原因。小哨彝村山林广袤,产菌丰茂,1995年,该村委会为增加集体收入,率先尝试用包山头方式,将当年野生菌采拾权实行竞价拍卖。承包后,人们在山中搭起窝铺,无论晴雨风露,日夜守护。等干巴菌充分长成,朵大肉肥之时,才开始行采割。于是,原先有限的干巴菌产量,一下子就飙升了十数倍。干巴菌品质也得到极大提升,卖相精致,质味佳美。此举既养护和培育了菌源,又制止了乱砍滥伐,森林火灾和林政案件也没有发生,真可谓一举多得。从那时起,该山场连续30年没有森林火灾发生。仅此一项,可谓功德无量。
干巴菌的出生地,经笔者亲往实地调查,确有其特别之处。土壤学上不知叫何名称,而宜良民间则一律称为“夜潮土”——实则为熟化的微酸性腐质红壤。即在春夏干旱之季,能在夜间自己回潮,以滋养地面的出产物,使其不因受旱而枯萎。
而从大环境上看,作为珠江流域上源之地的小哨,更是得天独厚,该村南盘江环绕,三面环水,东邻石林县南盘江支流巴江的大叠水瀑布。巴江瀑流,由东向西,从百米高崖向小哨方向跌落,终年白浪腾涌水雾蒸郁,并随风飘洒,纷纷扬扬,沁润其山场十数平方公里。而盛产干巴菌的诸山场中,也以其距离瀑流的远近,而决定其干巴菌品质的高下与食味的优劣。尤其是最邻近大叠水的山场,浩荡南风将雨丝吹得飞絮弥天,湿雾笼地。长年的瀑雾滋润,水汽充足,不仅林木葱郁,所产干巴菌及其他蕈类,都最为肥硕水灵,鲜香甜美。而包山拾菌的人,于春末夏初,汲取山涧泉水,用喷壶在林间喷洒,布成水雾,以增加林间湿度,优化其间小气候,促成菌体的适时健康化育,使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
当你走进这里的山场,遍地是硕大丰肥的菌群,簇集丛生,如同放牧于山间的羊群,只须牧鞭一挥,便雪团似滚出山来。古人所谓财源滚滚,遍地金银,就深藏于这一片深山密林中。干巴菌自得名之初,即获“有清香”的美誉,其积累有芳香类物质达五十余种之多,有花茶蔬果的甜香。在小哨农家乐现采现炒的干巴菌,村民们的说法趣味横生,将“菌的鲜嫩”说成是“还喘着气”。还有老农每次卷叶子烟抽时,会将阴干的细条干巴菌裹入烟叶中,燃烧后激发香气。
干巴菌的名声日隆,也与抗战时西南联大诸教授名家的品食与书翰表举有莫大关系。在西南联大的师生食堂中,云南山珍干巴菌诸蕈类,每年夏秋间都能进入联大师生们的食堂,并成为抗战岁月中云南这一方水土所能给予他们的最高款待与享受。为此,汪增祺先生尝撰联云:“人间至味干巴菌,世上馋人大学生。”汪翁知味,不枉其居滇数载,饱啖云南米粮而以文字为滇云山水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