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宁县的农户成为柑桔分选工人;澄江市的劳动者在家门口的特色车间就能找到工作;年轻人在“峨山玉昆技工”技能培训下成为专业技能人才……近年来,玉溪市在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把县域特色产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在产业升级中扩容岗位,在服务优化中便利就业,在技能赋能中提升质量,持续答好“就业怎么拓展”的民生考卷,让更多劳动者在高质量就业中增强幸福感。
特色产业筑牢就业根基
玉溪市依据资源禀赋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产业升级与就业扩容协同发力。全市各县(市、区)发展出烟草、蔬菜、蓝莓、柑桔、花卉等一批高原特色农业,华宁柑桔产业就是其中之一。
在柑桔种植重镇华宁县华溪镇,镇政府创新推行“党组织+基层就业服务工作站+人力资源公司”的“红色劳务”模式,依托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及46个柑桔分选厂、4个塑料包装厂,联动镇村党群服务中心、零工驿站,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全镇90%的农户参与柑桔全产业链发展,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80%以上,真正实现了种植收入和务工收入“双增收”、挣钱和顾家“两不误”。这套模式精准对接供需,建立用工需求库和劳动力资源库,形成“稳定岗(常年工)+间歇岗(季节性工)+流动岗(零散工)”的梯度务工体系,带动当地及周边群众2.1万人就业,不仅吸引了广西、海南、江西等地的专业选果装果工,也吸纳了元阳、金平、建水等地的采果工,并优先为55户169名监测对象等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带动562户脱贫户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小柑桔托起幸福大民生。华宁县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技能为翼、机制为桥,成功探索出一条依托特色产业实现群众稳定就业、持续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务工车间激活就业潜力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需要劳务输出,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能让外出务工人员回得来、稳得住、有收入。澄江市立足不同群体就业需求和区域产业特色,充分考虑大龄劳动者、妇女、生态移民搬迁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需求和工作模式,分层分类培育了6种各具特色的家门口特色车间:“银龄港湾”车间、“蓝莓富农”示范基地、“时工驿站”、“巧手兴家”工坊、“睦邻共富”合作社、“暖心家园”车间;大力推广“车间生产+农户参与”模式,其中路居镇依托雄花蔬菜收购点模式扩建6个加工车间,带动周边3个村200余名农户参与分拣包装,形成“小车间、大就业”的良性循环。
截至目前,澄江市共选树“家门口务工车间”32个,带动1900余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占比达11%。这些“家门口务工车间”不仅为农村劳动力打开了增收门路,更让脱贫群众、残疾人等群体在家门口就能端稳“就业饭碗”,既筑牢了防返贫底线,也为县域经济发展积蓄了内生动力,成为澄江市推动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生动注脚。
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质量
玉昆钢铁集团作为玉溪市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的重点企业,对促进当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提供了很大助力。2024年,玉昆钢铁集团直接吸纳峨山彝族自治县农村劳动力就业5612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27人,打造了一条从“村里”到“厂里”的就业“高速路”。
在此基础上,玉溪市、县两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响应“技能玉溪”行动,与玉昆钢铁集团共同培育打造了“峨山玉昆技工”劳务品牌。“峨山玉昆技工”劳务品牌注重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探索“企业实习+技能培训”模式,将“车间课堂”与“工地课堂”巧妙融合,构建起完善的产训融合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围绕技工多元需求,“峨山玉昆技工”劳务品牌组织开展了机械设计、电工、叉车等各类技能培训,累计培训2.27万人次,共有2013人取得专业技能等级,其中高级技师15人、技师11人、高级工151人,为玉昆钢铁集团打造出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的队伍。通过“峨山玉昆技工”成规模成体系的技能培训,劳动者自身技能有了明显提升,月均收入提高至5200元,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本报记者 杨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