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高楼,高举“长臂”噪声监测分析仪,采集监测各项参数;穿上救生衣,驶船入江中,将水质采样器投入水中,进行水质采样;走进涉危废企业、城市污水处理厂、重点医疗机构,弯腰、俯身、登高,采集监测排放废水;穿上“白大褂”,走进实验室与各种仪器、试剂为友,对采集样品展开分析;如遇有群众反映环境问题,还需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和监测……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人的日常。
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耳目”“哨兵”,生态环境监测是健全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监管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在生态环境监测战线上,有一群一线工作者默默耕耘,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守护云南绿水青山和生物多样性。
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室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李琴是众多一线生态环境监测者中的一员。从业19年来,她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娴熟的业务技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及时精准出具监测数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用青春和汗水守护彩云之南的碧水蓝天净土。
李琴还是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项目负责人。自2019年以来,李琴担任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西南山地典型高山植被垂直带生态地面监测”项目负责人,并组建生态监测团队,实施多部门合作、多手段融合、多要素并行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她带领监测团队,靠人背马驮将设备和物资运送到3900米以上的驻地和监测样地,持续6年利用卫星遥感、低空无人机和地面监测技术监测白马雪山每一寸土地。
“2019年,春节刚过,顶着寒风冒着大雪进入白马雪山进行样地踏勘,让我第一次体验了头疼、呕吐等急性高反症状。至今持续6年的监测,高反没有阻止我前行的脚步。”回忆起当时的艰难情形,李琴仍历历在目。然而“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的目标,在遇到困难时都成为支撑她和团队前行的动力。
通过李琴和团队多年持续监测实践,不断尝试新技术在生态监测中的应用,各参与部门的技术优势得到发挥。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曲宗贡生态定位站2022年已摆脱“三无”状态,项目组在白马雪山6个垂直植被带建了10块固定监测样地、2条动物样线和2条红外相机样线,“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格局初步建立。为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与风险评价、水源涵养、生物量和碳汇测算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
“我和团队在坚持与合作中体验到了不一样的幸福,对这块美丽土地的依恋与责任造就了我们的雪山情怀,几年以来团队没有一人因难而退。”李琴颇有些自豪地说。
2023年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
基于李琴和团队“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的成功实践,由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牵头把云南洱海站和抚仙湖高原湖泊站作为首批“天空地一体化”水生态监测的示范基地。从高山转战湖泊,李琴带领团队继续为高原湖泊保护,探索构建新的科学监测体系。
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余艳红介绍,近年来,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先后建立了环境DNA实验室以及全自动流水线水环境智慧实验室,逐步形成了新污染物监测分析能力,成功申报白马雪山森林站等10座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构建了从山顶到河湖“天空地水一体化”生态监测技术体系,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监测预警能力大幅度提升,正逐步从传统模式向数智化、现代化迈进。
本报记者 胡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