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阳下,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马库村的一条河两岸,村党总支书记马成华带着几十名村民清理沙石,平整土地,挖坑种树。
今年5月的持续暴雨,造成马库村道路、生产路、农田、草果地、民房不同程度受损。灾后重建中,马成华在带领村民修复农田、房屋,抢抓草果地复垦的同时,带领村民补植补种,修复受损的植被。这场罕见的暴雨灾害,让马库村乡亲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好,我们的草果产业、旅游产业才能长久发展,乡亲们增收致富才有保障。”马成华说,灾害过后,乡村干部带着大家一边修复道路、产业路,整理草果地,进行生产自救,一边在路边、江边、河边、村边种树植绿,修复洪水损毁的美丽庭院。
巴坡村草果种植户们钻山沟、进密林,抢修生产路、“草果溜索”,千方百计将洪灾损失夺回来。巴坡村草果种植面积已达2.4万亩,河边、坡地、沟箐和山梁,处处是绿油油的草果。草果不仅让以前的荒地披上绿装,改善了乡亲们的生活环境,每年还带来45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
以前,轮歇烧荒、刀耕火种、广种薄收、靠山吃山是独龙族群众的生活生产方式,导致“树越砍越少,地越种越贫,山越吃越荒”。党的十八大以来,独龙江乡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制定《独龙江保护管理条例》《独龙江乡规民约》,对乱砍滥伐、偷捕盗猎、私挖野生药材等行为作了具体处罚的办法,并给予举报者一定额度奖励的规定。同时,根据独龙江峡谷的气候、土地资源实际,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在马库、巴坡、孔当、献九当等村寨推广草果种植,在迪政当、龙元等地推广灵芝、核桃、花椒产业,探索出一条不砍树也能脱贫致富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深山密林里,迪政当村护林员李玉花和同伴们巡护山林。2016年,李玉花被选聘为护林员,每个月要进山20多次,查看有没有乱砍滥伐、偷捕盗猎、私挖野生药材等行为。
“以前,父母和乡亲们开春烧一片山林,种玉米、土豆,第二年再换一片山坡种,辛苦一年,还是吃不饱饭。还需要砍树贩卖,采挖野生药材、猎捕野生动物贴补家用。”李玉花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政策以后,乡亲们刀耕火种、砍树卖钱的方式才慢慢结束了,特别是国家扶持乡亲们种植灵芝、羊肚菌、黄精、花椒,养独龙鸡、中华蜂,举办独龙毯编织技能培训,乡亲们增收来源越来越广,乱砍滥采、偷捕猎物、采挖野生中药材的现象基本消失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在独龙山乡深入人心,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生态环境已成为独龙族群众的普遍共识。如今的独龙江乡,林子越来越茂密,乡亲们上山遇到羚牛、戴帽叶猴、狗熊、血雉等保护动物的次数越来越多。
近年来,迪政当村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黄精、重楼、灵芝产业,建设农文旅融合示范点,发展乡村旅游业,独龙族群众生产方式多样化、经济来源多元化。
独龙江流域作为中国原始生态保存得最好、最完整的区域,如今越来越实至名归。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森林覆盖率达93%,荣获“全国森林文化小镇”的称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独龙江流域有1000多种高等植物、1151种野生动物等。以草果为主,羊肚菌、重楼、独龙鸡、独龙牛等特色产业多点开花。仅草果一项,一年产值就超过2000万元,全乡户均存款超过5万元,92%的家庭有了机动车。
本报记者 李寿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