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雪山的晨雾尚未散尽,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响古箐的山谷间,已回荡起一串独特的哨音。白马雪山野生动物救护站负责人赖建东的身影在湿漉漉的树林间穿行,他以熟悉的方式,问候这片山林间最珍贵的精灵——滇金丝猴。
7年前,赖建东初抵塔城镇。“当时真没料到,自己会在这儿守这么久。”他笑着说。从那天起,他便长久地站在这片雪域林海与人烟之间,成为了一名沉默而坚定的“翻译者”与守护者。
“白马雪山不是一张能轻易铺开的画卷,它要求进入者必须学会读懂其沉默的语言。”赖建东很快意识到,守护这片土地及其主人——被誉为“雪山精灵”的滇金丝猴,仅凭热情远远不够,需要更深入的理解,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2019年前后,非洲猪瘟与新冠疫情相继袭来,对长期与人畜接触的响古箐滇金丝猴群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赖建东带领救护站同事日夜坚守,构筑起严密的防护屏障。那段时间,他几乎以救护站为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绝不能让疫情越过这道防线。最终,猴群安然无恙。更令人欣慰的是,在赖建东和团队科学、精心的管护下,这个猴群已连续六年实现双数增长。
生命的繁盛也带来新的课题。猴群规模逼近环境承载的临界点。在赖建东看来,真正的保护绝非简单的“圈养”,而是要让种群在自然的怀抱中健康延续。他主导并精心实施了响古箐猴群的第六次分群,将33只个体成功引导回归到广袤的野外家园。放归那天,他站在高处,目送着那些熟悉的身影消失在山林深处。“这是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也是对生命回归的诚挚祝福。”他的目光深邃而平静。
守护,不仅要关注当下的种群安全,更要着眼它们未来的家园。赖建东带领团队在苗圃里开始了艰苦的探索——人工繁育滇金丝猴的食源植物。光核桃、鸡嗉子果……从种子萌芽到幼苗抽枝,每一寸生长都凝聚着心血。如今,两万余株生机勃勃的幼苗已在苗圃中蓄势待发,等待植入那些需要修复的山野,为滇金丝猴重建起完整的“生态餐桌”。
当救护站负责人的担子落到肩上时,面对那些受伤、病弱的野生动物,非科班兽医出身的赖建东也有过手足无措的时候。然而,守护者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他开始了自我摸索,书籍、网络成了他最初的老师。但更珍贵的知识源泉,来自那些风尘仆仆来到白马雪山考察交流的专家。
在塔城镇兽医站的技术支撑下,赖建东将学来的点滴知识迅速转化为实践能力。从最初的忐忑,到后来的沉着应对,他参与救护、治疗的伤病野生动物超过了150只。但他并不满足于零散的经验。长期的实践让他意识到,需要一套规范化的技术指南。于是,他梳理在救护一线积累的宝贵经验,编制《滇金丝猴救护及放归技术规程》,作为献给这片土地和生灵的礼物,也能为后来者点亮一盏灯。
为了让更多人看见并理解白马雪山保护的价值,赖建东又积极奔走,争取项目和资金,亲自参与设计、布展,创建了白马雪山保护区成果展厅。步入展厅,滇金丝猴、水鹿等大量皮张标本陈列眼前,无声诉说着保护的意义与生命的珍贵。
2024年,赖建东荣获迪庆州“雪域英才”青年人才称号,他守护滇金丝猴的故事仍在续写。
本报记者 贡秋次仁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