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云岭论坛

AI带来“人机共舞”新可能

王志高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从AR眼镜让新手秒变“职场老手”,到人形机器人与工人协同搬运重物;从AI质检系统把缺陷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9%,到智能体为咖啡品牌联名策略提供85%准确的模拟方案……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正以“工作搭子”的姿态,叩响智能时代职场的新大门。

这场全球AI盛会的工业专场,最动人的不是技术参数的堆砌,而是AI对人的重新定义。过去很多人总担心AI会抢“饭碗”,但展会上的一系列场景给出了新注脚:戴上灵伴科技的AR眼镜,刚入职的巡检工能立刻“看”到设备参数、历史故障记录;中信戴卡摩洛哥工厂里,AI让设备综合效率提升17%、劳动生产率提升27%的同时,把工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转而从事更需要经验判断的精密操作。

当AI成为职场“外挂”,它不是削弱了人的价值,而是放大了人的不可替代性——那些需要情感沟通、复杂决策、灵活应变的工作,反而因为技术的托底变得更高效、更有尊严。

更值得关注的是,AI正在重塑工作生态的底层逻辑。特赞科技的智能体能为咖啡品牌做市场分析,本质是把人类的主观经验转化为可计算的模型;卡奥斯的免示教焊接机器人打破人工操作壁垒,实则是用算法让非标准场景变得可复制、可优化。这些技术突破的背后,是AI从工具向伙伴的身份跃迁:它不再是被动执行指令的机器,而是能理解人类工作习惯、补齐能力短板,甚至激发创新灵感的“数字同事”。就像上海开普勒的K2机器人,能与工人同步执行举升、搬运,这种团队协作模式,正在把传统工厂的“人机对立”变成“人机互补”。

但技术越先进,越需要回答为谁而智的根本问题。中国移动的AI安监系统在煤矿识别隐患,让事故风险下降;九天大模型的工业安监系统让安全管理人力减少一半——这些案例都在提醒我们:AI的价值,最终要落脚在人的安全、尊严与发展上。当我们讨论“AI+工业”时,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人文账:如何通过技能培训让工人跟上技术迭代?怎样用制度保障AI决策的透明性?如何避免技术鸿沟扩大就业差距?这些问题,比单纯追求效率提升更重要。

当机器人“同事”帮忙搬起百斤重物,当智能体把市场分析从“拍脑袋”变成算得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工作方式的进化——从靠体力吃饭到靠智慧协作,从重复劳动消耗到创造性劳动生长。站在智能时代的门槛上,AI带来的不是“谁取代谁”的零和博弈,而是“人机共舞”的新可能。

  • 报脚

  • 报头

  • 迪庆:在稳定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

  • 遵规守纪是必修课

  • 跟风式创建要不得

  • 共享头盔关键在管好用好

  • 用“体育+”诠释乡村价值

  • AI带来“人机共舞”新可能

  • 微看点

  • 农业学科升温催生新机遇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