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调查研究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走出一条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杨思伦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2985.49亿元,同比增长5.2%,以发展成效生动诠释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红河州的发展路径,既体现了国家战略的宏观导向,又凸显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创新实践,为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启示。

产业振兴:筑牢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红河州坚持“高原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升级”双轮驱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2024年,红河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33.73亿元,粮食总产量189.04万吨,特色农产品如蔬菜(493.89万吨)、水果(383.90万吨)、中药材(25.45万吨),产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这一成就得益于三个方面的突破:一是特色化布局。依托立体气候优势,构建“热区果蔬、半山茶叶、高山药材”的差异化产业带,例如元阳县哈尼梯田“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使亩产值从3000元提升至8000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数字化赋能。开远市建成全国首个数字花卉全产业链平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使花农A级花比例提升20%、综合收益增长40%,成为传统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典范。三是组织化创新。推广“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泸西县小香葱产业通过合作社带动形成年产值35亿元、务工收入15亿元的产业集群,有效破解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

绿色发展:构建生态价值转化新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红河州通过“两山”理念的创造性转化,探索出三条路径:一是能源结构优化。2024年红河州规上工业发电量中,风力发电增长65%,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达75.14%,新能源项目并网规模居全省首位,为高耗能产业转型提供清洁动能。二是生态产品增值。建成15个城市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48.1%提升至2023年的59.24%,生态旅游带动建水古城等景区持续增收,2024年乡村旅游消费同比增长21.8%。三是循环经济实践。推广“种养加”一体化,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5%,减少化肥使用量3.2万吨,形成“绿水青山—绿色产业—金山银山”的良性循环。

治理现代化: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红河州的实践表明,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一是组织保障强化。实施“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清单,建立督查考评、“红黑榜”等机制,2024年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督导9次,推动问题整改销号率超99%。二是文化认同深化。以《新时代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爱国公约》凝聚共识,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23个,哈尼古歌、彝族海菜腔等非遗项目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文化纽带。三是数字治理创新。推广“政府救助平台”,累计处理农户申报事项6175件,办结率99.5%,实现返贫风险智能预警与精准帮扶的无缝衔接。

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红河州仍面临一些现实的挑战: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山区县与坝区县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达2.43倍;二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剧,六大高耗能行业仍占工业增加值的32%;三是人才瓶颈突出,乡村实用技术人才密度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8%。解决这些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实施“飞地经济”战略,通过跨区域产业协作(如红河县异地投资泸西花卉产业园)打破地理空间制约;二是布局绿色低碳产业链,依托“风光储”一体化基地建设,推动锡、铝等传统产业向新材料领域延伸;三是深化“红河奔腾”人才计划,完善“科技特派员+乡土专家”体系,2025年力争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次。

红河州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经济追赶,而是发展理念、动力机制、治理体系的全方位变革。在守住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安全底线的同时,红河州以新质生产力培育为抓手,走出一条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这既是对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也可为同类地区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示。

(作者单位:中共红河州委党校州情研究室)

  • 报脚

  • 报头

  • 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西南边疆治理新实践

  • 坚持党建引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 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助推云南高质量发展

  • 让基层释放出实干活力

  • 走出一条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