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靖经开区食品科技园区,数千个光生物反应器整齐排列,透明管道中流动的雨生红球藻呈现出绚丽的色彩,宛如一道道彩虹。这里是云南博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虾青素现代化生产基地,也是全球规模领先的雨生红球藻光反应养殖基地。从2014年成立至今,这家民营企业以创新为引擎,以人才为基石,不仅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更成为带动“家门口就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典范。
雨生红球藻是自然界中虾青素含量最高的生物,其抗氧化能力是维生素C的6000倍。博欣生物瞄准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曲靖和红河屏边建成720亩光生物反应器养殖基地,养殖水容量13670立方米,年产雨生红球藻粉300吨、虾青素油65吨,年可生产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纯品11.25吨,产品远销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规模领先,更要技术领先。”公司党支部书记兼常务副总仲林强介绍。依托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合作,博欣生物建立了雨生红球藻种质选育保藏库,选育出47株优质藻种,取得了76项核心技术成果和20项国家专利。2024年,公司实现产值6000万元,目前正着力打造从藻类养殖到虾青素软胶囊、片剂的全产业链。
在绿藻扩种车间,车间主任叶芳正带领团队优化工艺方案。7年前,这位河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高才生还是北京某生物企业的技术骨干,月薪过万却难有归属感。2018年加入博欣后,公司送她到中国科学院进修,为她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现在每天能回家陪父母孩子,工作更有成就感。”叶芳说。
像叶芳这样的“归巢”人才在博欣并非个例。31岁的李智鹏曾辗转天津、深圳多地打工,去年返乡后通过培训成为技术骨干。“以前在流水线像机器人,现在每天在‘花园’里研究虾青素,还能陪伴孩子成长。”目前,公司320名员工中,87%为本地居民,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如何破解小城市留不住人才的困境?博欣生物探索出“引、育、留”全链条机制,与曲靖师院共建实习基地,联合曲靖技师学院开设“新型学徒”培训班,推行“师徒制”培养技术能手。仲林强介绍:“公司有三分之二的管理人员是从一线成长起来的。我们要让农民变匠人、匠人变专家。”
在产业布局上,公司计划延伸产业链,建设虾青素油、微囊粉、软胶囊等精深加工生产线,预计新增就业岗位500个。仲林强说:“乡村振兴既要产业落地,更要人才扎根。我们的使命是让技术红利惠及更多家庭。”
从50吨到250吨藻粉的年产能跨越,从原料供应商到终端产品制造者的角色升级,博欣生物的蓝图愈发清晰。随着健康消费市场持续扩大,虾青素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这家云南民营企业正以创新为笔,在生物科技领域书写“小而美”的故事。
本报记者 张雯 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