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往高处的活动广场走,沟渠里的水快漫出来了。”6月9日至10日,红河县遭遇了一次大范围、长时间的强降雨过程。在迤萨镇勐龙村委会勐龙街村,面对威胁村庄的洪涝灾害,镇、村、组党员干部迅速行动,提前转移危险区34户134名群众,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
“接到预警信息后,我们全员进入应急状态,每隔半小时就巡查一次河沟水位,时刻盯着是否需要启动疏散预案。”对于当时的场景,家住河沟旁的勐龙村委会委员塔艳仍记忆犹新。10日凌晨1时许,发现水位暴涨后,塔艳立即通知村组干部,大家兵分两路,一路逐户敲门叫醒熟睡的群众紧急转移,另一路携带工具全力疏通排水口。凌晨2时,洪水来临时,人员已全部安全转移。由于应对得当,漫过街道的河水2小时后缓缓退去,并未对房屋等村民财产造成影响,避免了直接经济损失。
今年入汛以来,红河县境内降雨量较往年显著增加。红河县依托基层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创新构建基层党组织网络与社会治理网络“两网融合”体系,进一步强化“1262”精细化预报下的防汛和地质灾害责任及应对措施落实,各乡镇划分转移避险网格2314个,配备网格管理人员11573名,打通了转移避险“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我们共发布暴雨预警信号52期,其中橙色17期、红色2期,去年建设的16套气象自动站可算是帮了我们的大忙。”红河县气象台台长朱府鸿介绍,如今覆盖至村委会的气象设备确保了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的及时、准确发布,为防汛工作、人员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进一步筑牢安全防线,红河县紧盯“隐患点+风险区”,推行“乡村网格化自查+部门专业化核查”联动机制,对风险隐患点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并对排查出的隐患建立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措施和期限,实行销号管理。今年以来,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296个,水利工程防汛工作隐患问题14个,整改完成率达80%。
目前,全县防汛应急保障物资到位,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20支120人、医疗救援队伍13支604人、社会救援队伍40支1770人、应急分队13支,定期开展群众转移避险、水利应急抢险、临时医疗救助等模拟演练和“预警发布—灾情研判—信息报送”全链条业务实训,全面提升了灾情应对能力。
本报记者 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