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湄合作已成为促进流域国家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10年来,合作机制给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实惠。比如中老铁路给这一地区带来互联互通便利,使老挝由陆锁国变成陆联国。”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江苏省东南亚研究会会长成汉平回顾合作机制走过的10年,认为当前更加需要澜湄合作精神。
他表示,当今世界,全球治理赤字频现,贸易霸凌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向世界展示一个合作共赢的机制,为世界以及区域注入更多的确定性。比如在2024年,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贸易额突破4500亿美元,较10年前翻了一番。中国已经连续3年成为越南、泰国等国第一大客源市场。合作,带来了高含金量的机遇。”
在成汉平看来,澜湄合作是以各方的实际行动构建命运共同体。六国领导人共同倡导了“发展为先、平等协商、务实高效、开放包容”的澜湄精神,推动形成亲如一家的共同体意识,这样的理念已深深融入经济、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中。“云南省累计依托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培训8.2万人,来自中国的‘鲁班工坊’在湄公河国家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此外,澜湄签证政策,进一步便利了六国之间的人员往来,释放旅游活力,加强人员交往,促进了国家与国家间的相互了解。”
云南省与湄公河五国同饮一江水,与越南、缅甸及老挝三国毗邻,在澜湄合作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针对此,成汉平建议云南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夯实互信,讲好合作的故事。加强与湄公河国家的警务合作,在打击走私、毒品、涉赌、电诈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作出更积极贡献。进一步发挥在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优势,加大面向湄公河五国的职业培训力度。利用独特区位优势,扩大与周边国家边贸规模,维护自由贸易与开放合作。此外,利用好与湄公河国家共建的国际联合创新平台,推动农业、传统医药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
本报记者 张莹琳 韩成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