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七百余万云南民众,立刻要发挥保省即是卫国的牺牲精神,尤其我们滇西的广大民众,更应当强化保乡即是保省的战斗意志。
军事的胜利,全靠民众的协助,有良好军纪的军队,配合着有训练有组织的民众,一定发挥伟大的力量。
苟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抗战者,虽毁家纾难,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我父老必抱定更大牺牲的决心,始能保住滇西过去历史上的光荣,始能在云南抗战史中占最光辉的一页。
李根源是云南腾冲人,国民党元老、著名爱国人士。他与朱德渊源深厚,早年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校长,是朱德的老师。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经过一系列工作,在云南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李根源与朱德仍保持密切联络。1938年8月,李根源途经西安时,朱德特地从临汾前线赶赴相见,共商团结抗战,李根源支持中共的抗日主张。1940年9月,日军进逼云南,朱德、吴玉章又致信李根源,请他发挥影响力共同抗敌。李根源积极响应,并在《新华日报》采访中表达抗战决心。1942年5月,腾冲沦陷,他在危急关头撰写《告滇西父老书》,贯彻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方针,为滇西抗战作出重要的贡献。
《告滇西父老书》寥寥千言却字字千钧,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和坚定的抗战决心,号召滇西民众奋起抗敌。细读此文,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抗战时期的民族气节,更能窥见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深远影响。
李根源开篇阐述了云南、滇西和中国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云南是中国的国防重要根据地”“滇西又是云南西陲的重大屏障”“中国是民主阵线二十六国中四强之一”。他清醒认识到滇缅公路作为“通印度洋国际交通的唯一生命线”的战略价值,指出日军侵占缅甸的真实意图是切断“同盟国地理上的连系”。这种全局视野不仅体现了李根源的战略远见,也与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思想不谋而合。
李根源分析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企图,指出保卫云南,“须先保卫滇西,而保卫滇西,须先扼住保山”。他接着分析了滇西有“天时的便利,地理的形胜,兵精粮足的人和”等可以战胜敌人的有利因素,呼吁“一千七百余万云南民众,立刻要发挥保省即是卫国的牺牲精神,尤其我们滇西的广大民众,更应当强化保乡即是保省的战斗意志”。李根源提出保乡即是保省,保省即是卫国的动员民众方式,巧妙地将乡土情结与爱国精神相结合,与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核心要义高度契合。
李根源特别强调军民合作的重要性,“军事的胜利,全靠民众的协助,有良好军纪的军队,配合着有训练有组织的民众,一定发挥伟大的力量”,“大家齐心一致,坚定最后胜利的信心,发挥军民合作的力量,加紧组织民众,训练民众,加强民众自卫,协助军队”。这些观点与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人民战争”“兵民是胜利之本”思想高度一致。他具体提出民众应当承担“守望、运输、救护、侦察、通讯的责任”,这种全面动员、全民参与的理念,正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李根源在文中流露的真挚情感尤为动人:“根源生长迤西,滇西是我的桑梓……现在敌人打进我们的家乡来了。”他描述了保山遭轰炸后“颓垣败墙,血肉横飞”“鸦狗群聚,时疫蔓延”的惨状,不仅是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揭露,更是对全民团结抗战的深情呼唤。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的表述,极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与号召力。他提出的“虽毁家纾难,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的决心,正是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所展现的英勇不屈精神的写照。
李根源在文末誓言“愿追随诸父老之后,同心努力,拼老命以赴之”。这种鞠躬尽瘁的精神,应当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重要力量。
今天重温《告滇西父老书》,我们依然能深切地感受到,在国家危难之际,凝聚全民共识是何等重要;爱国主义永远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公约数;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张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