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石林彝族自治县,连片的人参果基地里,金黄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果农们穿梭田垄间采摘。“今年挂果率怎么样?产业补贴都按时到账了吗?”在西街口镇路花村示范基地,镇纪委工作人员正细致询问。
“过去种果全凭经验,现在从育苗到销售都有专业指导。”种植大户的感慨道出了产业的变迁。此前,石林县纪检监察干部在走访中了解到,人参果种苗抗病虫害能力差、产品附加值低、产业融合不足,既影响果农的积极性和经济收益,也制约了人参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此,县纪委监委运用“室组地”联动机制,把监督力量嵌入人参果产业种苗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金发放等关键环节,督促相关职能部门靶向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堵点。
在县纪委监委监督推动下,该县创新构建“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农户”协作模式,建成8个种苗组培室、47个繁育基地和500余亩高标准扩繁基地,突破杂交育种、脱毒苗扩繁等核心技术,优质种苗率提升至95%以上,抗病性和丰产性显著增强。
产业提质的同时,石林县布局人参果“两基地、四中心、一平台、一协会”产业格局,完善产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服务体系,同时推动种植、加工、销售、农旅深度融合,从传统鲜果销售转向“采摘体验+精深加工+文旅消费”的立体模式,开发出人参果宴、果脯、饮料、果酒等20余种产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50余家,覆盖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带动9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发展格局持续升级。
此外,县纪委监委采取“监督+服务”双轮驱动,运用大数据比对、实地核查等手段,全程监督产业资金申报审批流程,推动县农业农村局及时兑付补助资金。针对经营主体融资难题,督促金融部门创新推出“人参果贷”“科技成果转换贷”,通过“土地经营权抵押+产业链担保”模式,为212户种植户和12家企业授信3.02亿元。
如今,在嵌入监督与精准服务的双重保障下,石林人参果品质不断提升,深加工产业链逐步延伸,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各大城市。
本报通讯员 李卿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