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五六千块工资揣兜里,四亩多地还能收四千块租金,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面对前来了解情况的纪检监察干部,姚安自然之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机蔬菜基地管理员罗凤梅说起现在的生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姚安县创新探索“山区资源+坝区优势”的联动发展模式,通过建立合作基地推行“三转”新路径,将土地转化为增收资产,把扶持资金变为发展股金,让留守农民成为产业股民,激活了产业振兴“一池春水”,花卉、肉牛、蔬菜等特色产业串珠成链、蓬勃发展。
产业延伸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姚安县纪委监委把经济转型升级、做大绿色产业聚集区纳入政治监督重要内容,紧盯营商环境、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等重点制定监督清单,构建“纪检监察室+派驻纪检监察组+乡镇纪委+职能部门”的联动监督网,创新运用“双月监督+座谈+调度”机制,组织纪检监察干部下沉田间地头查问题、解纠纷、促发展。去年以来,共开展监督检查32次,推动问题整改768个,发出纪检监察建议7份,为产业发展清障护航。
针对部分农村集体土地因经营不善陷入守着资源难增收的困境,县纪委监委联合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对全县农村集体“三资”进行清查,运用村情报告会、理事会、“四议两公开”等机制,把政策落实、资金发放、土地流转等情况“晒”在阳光下,收集村民对产业发展的金点子。
同时,县纪委监委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关键环节,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建设、品牌打造及销售流通等领域开展靶向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点对点反馈,督促职能部门拧紧责任链条,主动担当作为,为特色产业发展持续赋能。
在县纪委监委监督护航下,姚安县特色产业链上增收加速转动。去年以来,全县流转土地5.9万亩,群众拿到土地租金5816万元,户均增收1931元;2.6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找到工作,从外出打工变为“家门口”就业;20余个村集体经济超50万元,昔日“薄弱村”变身“百万村”。
本报通讯员 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