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餐,主要指以团体为单位消费的餐饮服务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社会餐饮,服务零散的社会消费者。
8月上旬,2025(第二十届)中国团餐产业大会在昆明市举行。本次大会由云南省商务厅指导、中国烹饪协会主办,并作为第三届云南餐饮博览会的同期活动。这也是该大会首次在云南举办。
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全国餐饮收入31984亿元,增长3.8%。2024年,团餐在云南餐饮业中的占比超过20%,成为云南餐饮业增长最快的细分赛道之一。
餐饮是服务消费的主要方面,也是提振消费的抓手。不少业界人士认为,团餐成为了餐饮消费蓬勃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当前,团餐有哪些消费新趋势?团餐与社会餐饮有哪些融合创新?记者就此专访了天天向上集团总裁刘亚瑾。
这家2011年成立于云南的企业,起步之初仅有员工28人。如今,业务覆盖全国16个省区市。“我们业务范围包括了‘一冷一热’两条供应链、食堂承包、生鲜食品配送。仅中央厨房就达到了28个。”回顾走过的路,刘亚瑾感慨企业与中国团餐行业共同发展,也见证了行业悄然发生的改变——团餐领域,供需双方的诉求从过去的“吃饱”,转向了“吃好”;云南团餐企业数量从最初的几家,目前已增至几十家;越来越多社会餐饮品牌进入团餐领域,行业品质化、专业化、标准化趋势愈发明显。
最近一些被热议的行业新闻,也呼应了刘亚瑾的分析。京东入局外卖,宣布启动“品质堂食餐饮商家”招募,同时开启了“京味食堂”;美团、饿了么平台上,企业团餐页面下单火热,细分场景包括工作餐、加班餐、下午茶、团建用餐,用餐方式包括了外卖、堂食等等,十分灵活。线上的外卖市场是“红海”。如今,线下的团体用餐、食堂,被业界视为充满机遇和空间的“蓝海”。
“团餐与社会餐饮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双方在产业链的前端或后端,都有互相借鉴与创新合作的可能。”在刘亚瑾看来,京东、饿了么等平台企业的加入,加速了传统团餐与灵活多样的社会餐饮模式的创新与融合。团餐可以借鉴社会餐在环境设计、产品研发与用户体验方面的优势,营造更舒适、更有新意的就餐环境;社会餐则能学习团餐在食材采洗、加工等环节的标准化流程,提升整体的安全性、规范性与稳定性。
团餐如何创新?作为一家较早“吃螃蟹”、敢于迈大步闯市场的团餐企业,天天向上的创新“密码”是什么?
在刘亚瑾看来,创新,是全方位、由内而外的创新。
硬件要更“硬”,企业率先建设了中央厨房,提高厨房的产能与效率。软件要更规范。发展中,企业也从标准化的践行者,成为标准的制定者,联合中国烹饪协会制定团餐标准,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编写团餐本科教材。“服务也需要创新,我们率先在供餐中以自助餐替代盒饭,让用餐群体有更多选择,还避免浪费。”采访中,刘亚瑾还专门提及了食育教育的创新。企业在全国各地的学校开设了数十个食育课堂,以食品科普的形式,培养孩子们健康的饮食习惯,让他们学会选择健康食材、了解地理标识产品和世界美食,同时学会尊重劳动、尊重粮食、分享快乐。“部分学校的食育食堂还能让学生亲手制作食物,从中获得自给自足的成就感。”
近年来,餐饮市场中“云南元素”常常成为话题主角。凭借新鲜的食材、独特的“地域基因”、鲜香酸辣复合的味道,云南菜圈住了一波波食客的胃。
在一家从云南出发的企业看来,云南元素和云南市场有何魅力?
“我们是从云南的土地开始发展的,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样的食材资源,不断创新成长。”刘亚瑾说,云南在企业的发展版图中,是不可替代的。
云南元素不仅赋予了团餐更鲜明的特色,也为产品创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企业参与中老铁路盒饭供餐,就融入了傣味、曲靖菜等元素,在车厢这个特殊的用餐场景中,让游客留下难忘的云南回忆。“未来,我相信团餐将迸发更大活力,餐桌上云南元素的身影也会更加常见。”
本报记者 韩成圆 常远
实习生 曾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