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党 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基层党组织发挥优势搭平台、引项目——

暑假托管解民忧 学子实践长才干

返乡大学生为暑期公益托管班的孩子们上课。 本报通讯员 郭雨晨 摄

“青春合伙人”入户宣传医保缴费及电子社保卡的激活。 本报通讯员 韩沙伶 摄

聚焦

暑假期间,“孩子去哪儿”“假期谁来管”成为许多家庭的心头难题。为破解这一民生痛点,我省各级基层党组织用好党群服务中心,整合多方力量推出暑期公益托管服务。从红色教育到民族文化体验,从科学实验到实践研学,丰富多元的课程让孩子们度过安全快乐的假期。

暑假期间也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好时机。到基层服务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增长知识才干,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基层党组织积极为返乡大学生和青年学子搭平台,让他们在基层实践中成长蜕变,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课程精彩多元 打造“安心课堂”

暑假期间,走进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各级党群服务中心,书法教室里墨香袅袅、舞蹈室里身影灵动、手工室里创意迸发……一场场丰富多彩的假期素质拓展活动陆续开展。针对假期孩子“看护难”问题,当地开展了“假期托管+素质拓展”服务。家长们只需提前报名,孩子就能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参与各类素质拓展课程。

“晨,天将明,昨日所去之军队夜赶到新街……”在澧江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红色小课堂上,孩子们正齐声晨读《聂耳日记》。

暑期以来,这里每天都聚集着一群孩子,红色小课堂、少数民族文化、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课程排得满满当当。

来自玉溪师范学院“四只耳朵”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为孩子们展开元江少数民族文化的画卷:从哈尼族历史渊源、民俗传统的细致讲解,到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景,再到傣族美食文化的生动介绍,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在实践环节,孩子们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制作“哈尼转转杯”、彝族火把,学跳彝族烟盒舞,体验烹制傣族菠萝饭……充满地域特色的活动,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让他们感受到元江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里有好多小伙伴一起做手工、玩游戏,老师上课特别有趣。”参加澧江街道“初心合伙人·暑期伴成长”青少年免费托管班的陈玉麒捧着自己的“哈尼转转杯”,脸上洋溢着笑容。

从特色手工中了解本地文化,从红色课堂里厚植爱国情怀,从科普宣教中开拓视野,党群服务中心精心设计的多元课程,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收获知识与成长,红色阵地里的欢声笑语成为暑期最动听的旋律。

家长们对此也很满意,都说把孩子送到党群服务中心既安全又能学东西。连续几年的假期班,让“假期送娃去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家长们的习惯。

红塔区各社区党委同样以精准服务为核心,结合青少年需求,打造特色托管项目。凤凰街道高龙潭社区创新开展“携手青春 共筑梦想”假期学堂“初心合伙人”项目,通过精准摸排服务需求,最终确定开设30门多元化课程,构建起“乐学”课业辅导与“乐行”特色课程双轨并行的丰富课程体系。从激发探索欲的科学实验、浸润传统文化的国学讲堂,到锻炼动手能力的绘画剪纸、厚植家国情怀的红色研学,再到播种公益种子的文明实践、强健体魄的运动健身,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让孩子们在假期学有所获、玩有所乐。

汇聚多方力量 开设公益课堂

“孩子暑假有人管、能学习,还管午饭,村委会真是把实事办到了我们心坎上。”近日,寻甸县联合乡落水洞村一位在外务工的家长通过视频看到孩子专注学习的模样,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今年暑假,在村党总支精心组织下,一场汇聚多方力量的公益行动在落水洞村展开。一支“公益教师团”迅速组建起来:3名到村任职的985、211高校选调生带来了前沿的理念与知识;4名经验丰富的乡村教师贡献了扎实的教学功底;具备专长的村干部和刚刚考入211大学的本村优秀大学生也踊跃加入,村委会的会议室和党员活动室变成了乡村教育的“暑期加油站”。

参加本次公益行动的57名学生,年龄跨度从学龄前到高中。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团队精心设计,量身定制了丰富的课程表,还安排体育竞技、趣味游戏等,让孩子们释放天性。课程中特别设置了走进村里孤寡老人家中的实践服务课,引导孩子们在服务中感悟责任与爱心。

“一间课堂既是播撒求知种子的园地,更是培育乡村未来的苗圃。”村党总支书记蒋后锦说。

在这次公益行动实践中,选调生们分享“知识改变命运”的奋斗信念,乡村教师提供“一对一”耐心的解题指导,大学生传授宝贵的“成长经验谈”,多元化的教学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休息时间,老师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疏导成长的困惑。集中辅导结束后,乡村教师们主动提出“接力”计划,有需求的学生可以继续到老师家中接受作业辅导,确保这份关爱与学习支持不断线。

此次暑期公益课堂,是落水洞村探索“党建引领+资源整合+人才反哺”模式的生动实践。来自不同领域的人才用智慧和热情反哺乡土,不仅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活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互助向善的文明村风。

搭建成长平台 聚合青春力量

“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给孩子们上课,既紧张又兴奋。”大理大学研一学生杨晨在元江县党群服务中心教授硬笔书法,作为师范类专业学生,她通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加入假期素质拓展班师资队伍,在实践中提升教学能力。

元江县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积极整合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用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平台,为托管服务注入青春活力。今年暑假以来,已招募3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假期服务活动,累计开办服务类活动20余场次,服务辖区青少年1000余人次。同时,通过链接玉溪师范学院“蒲公英”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四只耳朵”教育关爱宣讲团、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及西部阳光基金会等力量,深入因远镇、龙潭乡等开展暑期公益课堂,为300余名山区儿童送去关爱,让他们也能享受优质的暑期托管服务。

“这是我第三次来县党群服务中心参加社会实践了,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我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更学会了如何与孩子们沟通。同时,党群服务中心也成为我们了解基层的重要窗口,这段经历让我的假期变得特别有意义。”大学生志愿者武子芳笑着说。

红塔区各乡(街道)则依托团区委和区党群服务中心发起青春实践营活动,形成社区搭台、资源汇聚、青春赋能、多方受益的暑期公益新模式,展现了基层治理的创新智慧与温暖力量。

“作为一名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托管班,我带领同学们完成了物理小实验、化学小实验,也策划了许多活动。”返乡大学生刘琬怡是红塔区高仓街道“党群同心·青春实践营”的一名志愿者,她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发挥各自专业特长,精心策划了脑力大挑战、“伙伴领航”公开课、小小运动会、趣味科学实验、传统文化体验以及红色研学等课程。“这次实践即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也积累了实操经验,这个暑假过得很有意义。”刘琬怡说。

引“青春合伙人” 为治理添朝气

盛夏的嵩明县小街镇东屯村,一群身着校服的年轻身影活跃在村委会、田间地头和村民家中,为这个古朴村落增添新时代的蓬勃朝气。今年暑期,东屯村党委创新推出“青春合伙人”计划,让返乡大学生深度参与村务实践。

东屯村党委精心设计“三个一”工程,即一个“红色导师团”,由村“两委”党员干部、老党员组成,全程指导实践;一套成长课程,将党课教育、政策宣讲融入实践全过程;一批先锋岗位,设立党员示范岗、青年突击队等特色岗位。村务文书整理、民情走访记录、政策宣传等日常工作,是“青春合伙人”计划的必修课程,并结合发布专项任务、增设自主课题等形式,引导青年力量参与到村务工作之中,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民情恳谈记录、智慧助老等工作注入青春力量。

目前,“青春合伙人”计划已开展垃圾清扫、上门帮办等服务。参与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实践不仅提升了综合能力,更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的意义。

东屯村党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着力构建人才培养闭环,一方面强化跟踪培养,对在此次“青春合伙人”计划中表现优异者纳入村级“青年人才库”,进行持续培养;另一方面以此次暑期实践为契机,建立“青春智库”,持续吸纳优秀学子为村庄发展建言。首批参与实践的返乡大学生中,已有1人表达了毕业后返乡发展的意愿。

本报记者 杨茜 张雁群 龙舟

通讯员 王丽晶 李若琳 孙莹 郭雨晨

  • 从“党建红”到“蓝莓蓝”

  • 实干铺就幸福路

  • 思茅区扎实做好年轻党员教育工作

  • 暑假托管解民忧 学子实践长才干

  • 报头

  • 共青团文山州委打造青年志愿服务品牌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