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党 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党员示范探新路 跨省织就致富网

蚕农们正在取蚕茧。 本报通讯员 李诚丰 摄

眼下,富宁县田蓬镇的石漠化山区里,一片片翠绿的桑田随风起伏,昔日贫瘠的山地如今蜕变为“绿富同兴”的桑蚕之乡。近年来,田蓬镇通过党员带头示范、技术赋能增效、跨省联动发展,让桑蚕产业成为联结千家万户的“致富纽带”,走出了一条“一户带多户、多户联成片”的产业共富之路。

“桑叶要选鲜嫩的,蚕室温度得控制在25到28摄氏度……”在田房村的桑蚕实训基地里,党员蔡梅正手把手向农户传授养殖技巧。这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蚕娘”的致富带头人,2018年为照顾家庭返乡后,敏锐捕捉到发展机遇。作为党员,她率先在自家林地种下10亩禾桑,成为村里规模化种桑养蚕的“探路人”。创业初期,资金短缺曾让她犯难,镇村妇联及时对接农村妇女创业贷款政策,2021年助其申请到15万元“及时雨”,建成6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到2023年,她的养殖年收入达15万元,获评“富宁县农村致富带头人”。蔡梅将厂房设为实训基地,累计培训70余户农户,用技术点燃乡亲们的致富信心。

在蔡梅的示范带动下,田房村及周边农户们利用房前屋后空地、闲置房屋发展“微养殖”,投资小、见效快的家庭作坊模式迅速推广。随着养蚕户增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蚕茧收购从散户零售升级为收购商上门直收,运输成本降低40%,村民们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有效破解了农村留守难题。目前,仅蔡梅直接带动的养蚕户就超70户,桑蚕成了村民眼中稳稳的“绿色银行”。

依托田蓬镇与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百都乡共有的桑蚕资源禀赋,两地以党建为纽带打破省际边界壁垒,将“一户带多户”的模式升级为“多户带多片”的区域联动格局。双方实行每公斤35元的蚕茧保底收购政策,在田蓬镇郎恒集镇设立百都乡桑蚕代收点,让两地蚕农卖得放心、收益稳定,吃下“定心丸”。借助党建联建平台,两地整合资源开展“实训联学”,采取“院坝课堂+田间课堂+生产基地”模式,组织农技专家、种植能手深入一线传授科学栽桑养蚕技术,改变了过去单打独斗和仅凭经验生产的局面。同时,两地共同谋划稳量、提质、增效,探索蚕丝被、桑叶茶、桑葚加工等产业链延伸项目,横向拓宽销售市场与规模,让更多群众嵌入产业链各环节,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如今,田蓬镇桑树种植面积已达2000余亩,养蚕户超过200户,蚕茧年产量达1.5万公斤。

从“蚕娘”带头破茧,到跨省联建织网,田蓬镇用一根蚕丝串起了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区域协同的共富链条。当地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头雁效应”,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这条“桑蚕丝路”越织越宽、越走越远,结出更多更甜的“幸福茧”,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坚实的产业力量。

本报记者 黄鹏 通讯员 张鹏

  • 蹚出强村富民路

  • 山间花香幸福来

  • 党员示范探新路 跨省织就致富网

  • 报头

  • “我村我治理” 力促基层善治

  • 党建联建跨区域 文旅融合齐发展

  • “红色引擎”筑堡垒 金融活水润乡土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