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祖国大部分地区的初春仍然春寒料峭,与星级酒店相伴二十余载的专业人士庹必勇,却在一片山水秘境中触到了不一样的温度。“踏入普者黑的那一刻,湖光潋滟、青山环绕、四野宁静,让我产生了留在这里安家的想法。”庹必勇说,两年光阴流转,普者黑于他,已从遥远异乡成为生命中的重要归宿。更有来自天南地北的旅居者,因庹必勇的选择与坚守,于此寻获了他们心心念念的“山水家园”。
建造——“我寻觅到了理想中的养老之家”
庹必勇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普者黑村“山禾湖景酒店”的主理人,该酒店是一家以“银发一族”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养老型民宿。谈及在此经营的缘由,他说:“当时选择普者黑落脚只是找寻自己想要的生活。恰巧原来的店主正转让这片荷塘畔的民宿,我觉得机缘难得,便毫不犹豫地接手过来。”
原本近乎“低效资产”的场所,在庹必勇专业化的运营中重焕生机。从随心游历至此到决心在普者黑安家兴业,庹必勇把这一转变归结于普者黑得天独厚的条件。“就全国来讲,云南最大的优势就是气候好、景色美,而就省内而言,普者黑海拔适中,景观独特,适合做周期长、适老型的游客接待。”他说。
在庹必勇看来,旅居的真正核心在于“养”——不是一次性的游览,而是持续性的生活。这意味着不能依靠单一产品,而必须依托集群化的资源与系统化的运作,使用户能够在系统内实现换住循环,才能真正留住人心。
如今,山禾民宿已在普者黑布局5家民宿、105间客房,可同时接待约180人。庹必勇团队联合幸福旅居公司,已在云南建立20余个旅居基地,并逐步拓展至贵州、广西、广东、海南、四川等地。这一网络让“候鸟式旅居”成为可能,也让山禾民宿实现了40%以上的长期客户占比,真正弥合了旅游的“旺季”与旅居的“长期”。
打磨——“从细节入手,让客人宾至如归”
今年62岁的詹新中来自上海,已在普者黑旅居两年多,是山禾民宿居住时间最长的客人之一。“2023年,我在短视频平台上第一次看到普者黑,瞬间就被这片神秘而自然、充满民族风情的地方深深吸引。”他说,如今自己早已不是过客,而是成了“景中人”。盛夏时节,万亩荷塘迎来如织游人,他也主动当起了民宿的“编外管家”。
清晨,詹新中带人散步荷塘,收到老乡递来的蔬菜水果;午后,他打理小院的花草,顺手清理垃圾,然后静静等待晚餐。所谓生活,就在这一箪食一瓢饮之间,变得悠长而真实。
“风景只是表面,这里的文化和人情,才最值得细细品味。”詹新中说,他想把这种“家”的温暖传递下去,就像主理人庹必勇曾经传递给他的一样。“和星级酒店不同,民宿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都能做‘主人’。”庹必勇说。
去年,詹新中去大理、弥勒等地转了一圈,回来前给庹必勇打了一通电话。“他跟我说,‘玩累了就回来吧’,就像父母叮嘱孩子那样。那一刻,我感觉到了归属。”
像詹新中这样的长者,正是山禾最用心服务的对象,低糖、低盐、易消化的餐食定制;鼓励社交又确保安全的环境;一旦身体不适,管家立即陪同就医……所谓“养老于山水,体贴于无形”,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真正落地。
安家——“到普者黑感受生活原本的样子”
随着“旅居云南”品牌建设的推进,普者黑文旅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丘北县累计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74%和7.45%,延续了稳健向上的发展势头。丘北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涛表示:“目前我们不仅获得了卫健、教体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还在客源开拓和宣传推广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文旅融合正在不断释放新动能。”
面对游客数量的增长,庹必勇感到欣喜的同时还保持了冷静专业的思考。“人流增加对我们从业者来说无疑是好事,‘人气’几乎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但他同时指出,季节性、短周期的旅游与长期旅居存在本质差异——旅游更注重即时体验,游客对服务、收费和配套设施要求较高,短期收益明显;而长居客人则更显包容,追求的是融入与舒适。这也为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两个不同方向的命题,需要更差异化的服务与更清晰的定位。
普者黑村党总支书记杨伟俊对此也有深刻体会。“作为云南省仅有的10个国家AAAAA级景区之一,普者黑最大的特色在于村庄与景观天然融合、共生共长。一边是村民的日常居住,一边是游客对景区服务的期待。”杨伟俊表示,这一独特格局要求他们必须持续提升服务品质的专业化与人性化,协同文旅部门、景区管理单位以及诸如庹必勇这样的行业专业力量,共同引导村民转变观念,推动服务升级,“让游客既能栖居于此,更能享受于此。”
“在我看来,‘旅居云南’其势已成,作为从业者,我感受到了希望。但是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改进和升级,也需要全力以赴的精神。”庹必勇说。
初秋的普者黑,荷塘渐静,游人影疏,但山禾民宿中,依旧茶香笑语、温暖如春。从江苏无锡远道而来的王建勤入住才三天,就已然融入其中。“管家带我们逛了景区,回来还能一起喝茶聊天。这里的客人都互称哥哥姐姐,就像一家人。”她望着远处的山水轻声说道,“人在这,才会想起生活原本该是什么样子。”
本报记者 李彤 文/图